《新闻晨报》近载女海归王月(化名),悉尼大学商科毕业,近日回国应聘,月薪期望值仅为三千元,甚至更低些也可接受。而她四年留学花费粗算下来,约一百万元——货币单位皆为人民币。如此富于戏剧性的一幕,给留学的“性价比”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说起留学,涌现我们心头的当然有百年多来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赫赫威名。没有他们漂洋过海,啃面包嚼土豆,大概我们也要如东北高邻那般,饱受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但同时,请别忘记克扣克莱登大学束脩的方鸿渐。聪明得近乎狡黠的钱锺书先生早年创造了这个半尴不尬的洋场小人物,对我们今日解读和反思留学热,依旧极有启发。爱尔兰醉鬼那一纸空文的北面,是某些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华”的心愿。洋文凭,大概在国外尚不构成跻身上流社会的充要条件,可不管好赖,回国就是吃香啊。“海龟”面前,仿佛“土鳖”就该是失色吞声的命。这要碰巧还是“常春藤”一级的,报出校名来就够让一班看客听众仰之弥高了。于是,有人抱着高回报的梦想,“利”无反顾地作了高投入。吹遍寰宇的重商风气之下,此举无可厚非。但既然是玩投机,就要遵守游戏规则:高回报势必伴随高风险。方鸿渐讲台上吐出的“杨梅疮”和王小姐求职时报上的“三千元”,都是投资失败的典型个案。

有一种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说法:海归近年的普遍掉价,市场供给量猛增之外,更多是因为他们脱离了中国大陆的实际发展情况。恕我是久困书斋之流,不敢妄议窗外的是耶非耶。但仅就我在学术界所领教过的极少量劣质海归而论,“不解国情”实在是能力本就低下的托词。如今是什么时代?上海的大事小情,即便人在伦敦纽约,如愿一知,岂有不得诸网际者?何况即时通讯早发达到了我这厢扒拉着早饭,就能目送你去睡前一浴的地步了。刚毕业的土鳖,进入国内的企业工作,不一样需要经历磨合期?难道非要手把手教你如何找客户,怎样拉订单,才算是符合国情的好教育?中国的大学教育不爱搞这套,相信外国亦然。堂堂大学,培养学生是按照未来学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的。学者求真,继之务实,融会贯通,则入世了无大碍,此所谓“学以致用”。本道关卡愣是过不去的,大概中等职业教育更适合他们。

当然,的确有几家外国大学,针对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大肆扩招华生,而所提供的教育则庸烂不堪,乃至有卷了钱溜之大吉的丑闻爆出。更有少数学校,坐吃名望隆重的老本,鉴于本国经济萎靡,遂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制”出几个研究生项目,耗时多短至一年,文凭入手率却高,唯一的条件是:您别忘记缴足开价不菲的学费先!投资者对此可千祈多长个心眼呐。

话说回来,以商业眼光指导个人教育的走向,这本身大概就是一种风险过高的投机行为。
 
美国《大西洋月刊》4月7日登载了题为《中国今天在谈论什么:为什么教师工资不能多给点?》的报道:该国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大学教师的薪酬水平在28个受调查国家中排名第26位(是美国的十八分之一,加拿大的二十二分之一)。其中青年教师月薪仅折合259美元,而他们埃塞俄比亚的同行则是864美元。

美国人说话,向来爱夸张。以我为例,在学校是最基层的职工,但托福于领导新政大力倾斜,虽不能超美赶加,非洲兄弟那水平是早到了。其他高校任职的同学或朋友,工资收入和我相差也并不多。如果算上业余稿费,我还可以大言不惭地自称迫近“小康”。

然而,生活貌似轻松悠闲的“青椒”(大学青年教师的戏称)的确是个需要社会关注的群体。这种关注并不用太多的经济考虑,因为有志做“青椒”者,没有人是为了钱。既然不为钱,那也不用太在意贫富。 

他们更在意如何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教师。我的中学同学H君是在本市某高校教工科的“青椒”,他常在网上跟我倾苦水:要上的课多,要改的作业多,要应付的杂事多,时不时还要卷入勾心斗角。当然,头疼只因申项目,脑热自为发文章。另外,背了房贷,等着娶妻,难免接点私活,捞些外快。看着“学霸”们生活多姿多彩,人前显贵,高车驷马,锦衣玉食,而自己辛苦恣睢,提职称的时候连到场做自我陈述的机会都没有:“博士毕业后三年才可以申请提副高,副高要五篇核心期刊,一个国家项目,一本专著,一次半年以上的出国访学,外加做满两年辅导员。后来,人事处开会干脆跟我们这么说:‘不满意就走好咯。你们这样的人,外面一抓一大把!’没办法,熬呗!”他在微博私信里说。

如果“青椒”都是这个心态,课怎么上得好?高等教育的基础怎么办?“凉拌啊!教学算什么?你们学校评职称,教学占百分之几?”他反问我。现在风向突变,由苏转美,家家都高挂“研究型大学”的匾额,今天和牛津谈合作,明天往哈佛搞交流,其兴也忽。H君继续跟我八卦:“我们这里真好玩,前年开了家‘外国经济研究所’,去年开了家‘非洲经济研究所’,今年开了家‘埃塞俄比亚经济研究所’,三家还都是副处级。”折腾喧闹,结果就是尊师不重“教”,改重“研”了。今天大学生学术基本功普遍愈发薄弱,怕于此无不关系。

所谓“研究”,真的产出了什么好东东否,我不清楚。至少,专著论文是汗牛充栋起来,而且越玩越玄。有时,看一篇汉语写的研究外语的论文,我得频频请教数学系的朋友:帮忙说说这几道微积分怎么解吧。上周末,和青椒P君餐叙,他告诉我:“我们系有个同事刚出了本书,就给某老先生嘲笑。老先生说:‘你这书留一本给图书馆就好了,其他的直接回炉。现在提倡循环利用,再生纸供你继续多出好书。’”

高等教育的兴盛,不是量化指标能催成的。何况在我们这样一个半世纪以前就“水稻亩产万斤”的国家,数字永远不是问题。外省的同行“青椒”L君问我:“你理想的‘青椒’生活是什么样的?”我说,简简单单的,读书,教书,如有余力,著书,如有余钱,买书。“读书?西方文学也算浩如烟海了,Harold Bloom那张Western Canon书单里,你读过几本?”我很惭愧,辩称我忙啊。“忙啥呢?”是啊,忙啥呢?说来,和H君忙的还真差不多。“读完那些你想读的,不是学校让你‘六年非升即走’了,就是你年届六十岁法定退休了。你还妄想向钱锺书同志学习啊?那是自绝于文科科研处!哈哈。”其实,L君素以犬儒面目示人,自己又何尝不是钱先生学问的追慕者呢。不过,对于我们而言,要忙的,目前看来,还是得忙,哪怕每月只有259美元。

 
午夜赶稿,看到同行发了条微博:“今天一学生不带书,问他。他说:‘谁规定有书才能进教室?我付了钱,我就有权利坐在这里!’然后骂了句神经病。”

从商业角度阐释师生关系,于斯为盛。传诵千古的“师道尊严”,居然架不住一句“我付了钱”?如果说十年浩劫里那些丑怪荒唐是左道邪说冲昏头脑,那“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消费者就是上帝”,可是理直气壮到几乎无可指摘的地步了。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教师也要学习KTV的职业精神,开展跪式服务,以更大程度地愉悦消费者的身心呢?

无可否认,我国的高等教育仍属稀缺资源。每一个大学生都该走出教学楼,到门口看看那些风来雨去、受怕担惊的小贩,想一想:如果他们也读过大学,还会这样生存么?你能坐在教室里,也就意味着你的很多同龄人不能。以我母校复旦为例,14年来,计划内本科每年学费从3400涨到5000元,粗折成首饰金价,显然是大跌了。学校所以能维持发展,教师们所以能体面过活,显然不是,或不主要是,因为“我付了钱”。

当然,同样无可否认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世界一流尚有距离。否则,某些官宦也不会忙着安排公子投牛津、奔哈佛。现在的大学生见识多,很多没进大学前就游欧历美,领教到差距,于是就有人对所受教育从大一抱怨到毕业。对他们,我总是说:“你要走,你能走,就走吧。走不掉,希望你尽量在这里多学点。抱怨,是不能增长学问的。”但的确也有劝说无效的。印象中,有两位“我付了钱”始终带着《足球报》和我“对簿”课堂。其中一位,草草毕业,听说还去了中学教书。容我冒昧揣测:今天的他,站在讲台前执鞭论道,对我当年几分苦心,一丝无奈,也能有所理解了吧。

付了钱,可以坐。坐着,却不是为了坐着。小到个人价值,大到国族命运,都在这一坐之中。《大学》上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如果课堂知识都无法真诚地接受,或者根本没有真诚接受的意愿,那接踵而来的玩世不恭和颓废放纵是可以想见了。只是,“我付了钱”,钱也可惜,我也可惜。

至今记得我的一位老师在开学首堂课上说:“你不喜欢我的课,没关系,你可以不来。但是,你不可以浪费青春。你要保证去图书馆看书。我不算你旷课。”我想节录“你不可以浪费青春”八个字,送给同行微博里提到的那位学生,并且衷心祝愿他不要也骂我“神经病”。

 
共费钱31元:

1 《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 编。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12.50元。

2 《傅译传记五种》。傅雷 译。北京:三联,1983年。2.90元。

3-4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全两册)。[德]威廉·戚美尔曼 著;北京编译社 译。北京:商务,1982年。3.80元。

5-6 《古代社会》(全两册)。[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著;杨东莼、马雍、马巨 译。北京:商务,1983年。2.40元。

7 《一六四〇年英国革命史》。[法]F·基佐 著;伍光建 译;靳文翰、陈仁炳 校。北京:商务,1986年。2.95元。

8 《高卢战记》。[古罗马]凯撒 著;任炳湘 译。北京:商务,1982年。1.15元。

9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德]阿·魏根纳 著;张翼翼 译。北京:商务,1986年。2.70元。

10 《路易十四的时代》。[法]伏尔泰 著;吴模信、沈怀洁、梁守锵 译;吴模信 校。北京:商务,1982年。2.25元。

11 《古代的地理学》。[苏联]波德纳尔斯基 编;梁昭锡 译;赵鸣岐 校;齐思和 审。北京:商务,1986年。3.15元。

12 《内战记》。[古罗马]凯撒 著;任炳湘、王士俊 译。北京:商务,1986年。2.35元。

13 《法国革命史》。[法]米涅 著;北京编译社 译;郑福熙 校。北京:商务,1983年。1.50元。

1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著;何新 译;马香雪 校。北京:商务,1983年。2.70元。

15 《佛罗伦萨史》。[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著;李活 译。北京:商务,1982年。1.75元。

16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美]R·哈特向 著;黎樵 译。北京:商务,1983年。0.88元。

17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意]贝奈戴托·克罗齐 著;[英]道格拉斯·安斯利 英译;傅任敢 译。北京:商务,1986年。1.80元。

18-19 《编年史》(全两册)。[古罗马]塔西佗 著;王以铸 崔妙因 译。北京:商务,1983年。2.60元。

20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 著;王兰生 译;张翼翼 校。北京:商务,1986年。3.30元。

21 《史集》(第三卷)。[波斯]拉施特 著;余大钧 译。北京:商务,1986年。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