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信刊物《魔都晨曦来临》上,周日有个专栏,是新航空姐@飞来飞去的小爱 写的,叫《飞去来兮》(EmiFly)。昨天是第三期,但她好像还在天上飞,故由我代笔。
我是求实惠的人,今天就说个实惠,mileage——里程。

里程是什么?就是航空公司的积分,因为根据你坐的航线长短计算,所以不叫“积分”,叫“里程”。

如何积累里程呢?

当然,你先得有个积累里程的账户。我在上海,上海是东方航空的老巢,我就申请东航里程计划的账户:东方万里行。我是2010年第一次出国去柬埔寨前网上申请的,现在好像更新为仅限电话申请,且太小的儿童不得申请。

申请到的,就是一个号码,是里程的账号,又叫常旅客号(frequent flyer number)。东航代码是MU——不是DH!!!——加上63239888就是我的东方万里行号码了。但去年东航折腾了一次升级,我的号码改为MU600263239888了。

别告诉我东航很烂。东航不存在客服这种落后的资本主义管理概念,我会告诉你吗?国泰如果把总部搬来魔都,申请马可孛罗会会籍,我会犹豫吗?我第一次坐飞机是1992年,当时我初一,要拿我妈妈单位的介绍信才给买票,从南京飞上海,花了半小时在天上,从上海虹桥坐公车回家,花了两个小时外加半小时。

下:国泰头等舱餐点
有了里程,就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积累了。

一、坐飞机。但不是什么机票都能积累,太便宜的,即不允许退改签的X舱位(你的机票行程单,也就是只打一次遗失不补的发票上,会出现Class X的字样)。而且,你在网上订票时,最好输入你的里程账号。忘记输入,或输入失败,记得在登机check-in(术语叫“值机”)时叫柜员打在你的boarding pass(登机牌)上。外国的话,会出现柜员脑短路,死活打不粗。我在墨尔本和乌兰巴托都遇到过。没啥好啰嗦的,回国打航空公司客服电话补登吧。国际航班,里程积累更多。

无论票子是谁买的,公家还是私人,只要乘客是你,你都该在值机时,确认已登记好里程账号。不登记,这点里程也是浪费掉。我有个朋友,和我同飞腐国,他就是不要里程积累,实在大户,拿他没辙。要知道,国际长线飞一次,回国有时都能换张沪港机票了。

二、刷银行与航空公司联名发行的信用卡。东航推荐12元积累1里程的交行卡,国航则据说中行最佳,南航我没关注过——这都是普卡或金卡级别的信用卡。白金卡要另外考虑了,这里不赘。如果你办这类信用卡,且在该银行从未持有任何信用卡,那千万要在新客户消费送里程的活动期间再去办。如我的招行东航单银联金卡,额度3万,就送了4500东航里程——如果我消费的话,必须刷至少4500乘以18元,才有这点里程啊!里程上万,就能换机票啦!

三、在某些航空公司官网订票,会额外送里程。但这些里程和信用卡刷出来的里程一样,没法帮助你提示客户等级。东航一申请万里行,就是普卡,他们会给你寄实体卡的,但数字记住就行,几乎从不需要出示。普卡上头有银卡。金卡就是牛逼了,头等舱有空位第一个考虑你。还有终身的金卡——白金卡,我只听说过。普卡持有者,如我,都是做老板的命。金卡、白金卡多是满天飞,跑业务的吧。

四、投诉航空公司,他们认错,会赔付你里程的。今年东航惹怒我,赔了3000里程(原来他们提出陪200里程的)。后来趁我不注意,偷偷扣除2000,被我查账发现,投诉。他们已经躲起来,不联系我了。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省钱小贴士。多数里程账户,免费申请,国内的还和身份证绑定,你用身份证买票,系统(东航系统不算)会自动找到你的账号,帮你积累里程。同时,也意味着,你用护照、港澳通行证买,就无法自动找到,必须手工添加。 少数里程账户,如国泰(和港龙是一家啊)的马可孛罗会,入会要50美金!!!对,你没看错,他们在抢钱。但如果申请交通银行亚洲万里通联名信用卡,则可以在国泰官网免费注册获得最低的绿卡会籍。理论上,会籍一年内无消费活动,自动取消。那就是没坐国泰怎么办呢?刷这张信用卡呗!得了,我又绕回老本行——信用卡推销了。
按:本人民航外行,如有错谬,欢迎指正。此外,欢迎订阅我与朋友们一起创办的英汉双语休闲刊物Shanghai Morning Herald《魔都晨曦来临》!

微信ID: shmorningherald

微信公号及新浪微博:魔都晨曦来临

豆瓣(小站):魔都晨曦来临
 
英文系切忌“自由而无用”

算是《英文系怎么办》的衍生产品吧。发表在今天的《新民晚报》“北窗絮语”专栏。
又是国际电影节了。大三的学生都去做义工,翻译字幕,每天工作六小时,一干就要二十多天。质量如何,可以逆料。去年几部电影,就给懂外语的观众在网上狠狠吐了把槽。可惜,主办方今年依然固我,还是找廉价劳动力,而不购买专业翻译服务。

我很少看电影,偶尔看电视。电视里说,我国今年有699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要找工作。北京签约不足三成;上海亦然;广东稍好,未过半。所以,我就关心起这个问题:英文系学生为什么连个字幕都搞不定?这样将来怎么找工作?

要说英文算个专业,在我1998年高考时,上海中学的老师们就强烈质疑了。到今天,我的学生都常常抱怨:当初应该读个经、管、法,哪怕新、社、政也好过读人人都会的英文啊!

英语热,热了好多年,热出了四六级,托福雅思,牛津的词典,剑桥的证书,还有这个东方,那种疯狂,产业庞大,不知养活生灵几何。于是,貌似人人都会英文了。这样的大环境下,英文系招生出现困难,甚至面临撤销的威胁,是很正常的。教育必须服务社会需求,社会无需求的,你可以关起门来阳春白雪,要想风光一时,则绝无此望矣。

然而,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英文好”。给你个东西,字幕啊,文件啊,你能帮我翻译得地地道道,漂漂亮亮,那必然有用武之地。出于职业习惯,我平时对上海各处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告示颇加留意,总体质量,慢说和国际接轨,就是比比香港,都差一大截。可见上海要建成国际大都市,英文系还是要办,要靠培养出来的素质过硬的学生做那条交通西东的轨道。

但是,英文系的教法必须改改了。昨天有个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发了条微博圈了我:“在自习室复习,当坐我旁边的哥们拿出那本比砖头还大的全英文的《微观经济学》,我觉得我手中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本简直弱爆了,真想默默地收回去……”经管是荟萃高分学生的专业,全英语授课屡见不鲜,阅读量都较英文系多出数倍。面向全校的选修课上,每年都有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用英语做课堂报告,他们卓越的口才与深刻的识见,让我为英文系学生忧虑深重。外系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走上工作岗位,既有语言能力,又有专业技能。我们的学生却还停留于一个月读一篇外国二流报纸短文的水平,还井蛙自大,美其名曰“精读”,却听任莎士比亚、弥尔顿等大经大典蒙尘于书楼深处,也极少接触报道当下世界变化的英语媒体。到了大四,颇有“衣食父母”交来作业,连初中时就习得的动词不规则变化都忘记,写出cutted; 论文答辩,最基本的单词如excellent、communist重音都要读错。

我的母校兼工作单位复旦大学素有句非正式的校训:“自由而无用”,这本是用来概括很高的哲学境界,不能作字面解。可我奉劝学生多在语言基本功上下大力气、硬功夫,他们时不时要祭出这件法宝作挡箭牌。所以,去电影节帮工,见识下真刀真枪的阵仗,未必不是好事。大三痛悟学问不可糊弄,定要经世致用,大四不用一遇老师就求上门来:“帮我介绍份媒体或银行的工作吧!”而是凭着学来的一身真本事,走出学校,与拼爹党颉颃,立足社会,慢慢去体悟儒家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和禅家的“无用之用”,如此毕业生,即便藏身于699万的人海之中,一定也有功与名在未来的某个角落静候着他吧。

* * *

欢迎订阅我与朋友们一起创办的英汉双语休闲刊物Shanghai Morning Herald《魔都晨曦来临》!

微信ID: shmorningherald

微信公号及新浪微博:魔都晨曦来临

豆瓣(小站):魔都晨曦来临
 
抱歉,各位又要听我啰嗦了。

大约七年前,我有两位学姐创办了一份推广女权主义的杂志,叫《蓝袜子》(Blue Stockings),我写了篇小文章,内容完全不记得了,刊登在那上面。从第二期起,易名《小笔会》(PEN-let),因学姐们忙于学业,我一个人接下来,约稿、校对、排版、设计、送印,都做,累极了。每次付梓前,总要通宵。等到我也不得不做论文,便搁置下来。然后是答辩、求职、体检、上岗、教课、兼职、翻译、写作,为衣食奔波忙碌,虽经师长多次提醒,终于再没气力续编。
其实,2011年,曾认真考虑续编。那阵子,我在外国一家出版社的所谓上海分社打工,名义上职位很好听,叫“副总编”,其实就是个能随意谩骂诋毁的杂役。社内人事纠纷,利益缠斗,复杂得可怕,幼稚得可恶,自封的领导甚至每天都要传唤我和其他同事到办公室听她八卦,细述坐在门口的那位女同事如何得了性病,又怎么堕了胎,委实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不再迷信东西方任何所谓“品牌”、“学术”、“传统”、“精神”,那都是忽悠愚昧群众的。现实世界的丑陋,让我想到了阅读开辟的宁静王国。我在那里的同事杨君澄宇是读书人,午间常与我去附近公园散步,交流想法。我们很快成了好朋友,约定一起重振《小笔会》。可惜,我实在受不了商界尔虞我诈,高薪诱惑固然大,但与鸱枭为伍,自甘堕落,真真生不如死。于是,“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去也。杨君亦转往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各忙各事,遂寝议。
那为什么事隔三年,突然宣布创刊《魔都晨曦来临》呢?这要从微博说起。

我玩微博,始于2010年秋。学妹Brenda Wei带我去茂名路参观毛主席故居,窄小的楼道里,她拿出手机给我看一个叫“新浪微博”的网页,说非常有意思,催我注册。从此,我就玩得很起劲,去年夏天还因“传谣”关过小黑屋15天。微龄两年半,粉丝四万三。我不是什么大V或意见领袖或公知,所以喜欢微博,因为靠它记录生活,靠它结识地北天南、各行各业的朋友,视野开阔许多。

3月,美国读金融学博士的老同学Chris Fang托回国的父母送给我一台白色的16G iPhone 5手机,我便玩起微信,还注册了微信公众平台。微信上,我订阅了几位媒体人自办的刊物,也包括一个月内两度转载我文章而事先不经我同意的《清华南都》,其口号是“无节操无下限,有营养有内涵”。虽然我不高兴,却受到启发。“为什么我自己不能办?”此前,与北方一家英语学习杂志合作,力劝过负责人开发app和网刊,但上峰保守,至今毫无动静。

创办刊物,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与杨君的约定,想到才印行五六期、每期百余本的《小笔会》。当然可以从第七期接着做,但世易时移,如今不是“笔”会,而是“网”会了。网,不仅是创作的工具之一,也是发布的重要手段,这与笔就大不相同矣。那就另起一名吧。
月初在杭州回沪的高铁上,我把一册由学生翻译、我审订、香港商务印书馆印行的Tom Bingham著The Rule of Law(《法治:英国首席大法官如是说》)送给同行的朋友。她翻到附录,一行字猛然跳入我眼里:《悉尼晨曦来临》。这是一份报纸啊!英文叫Sydney Morning Herald……因为只是附录,我当时看也没看,让学生读了一过,就交给出版社了。责任当然在我。我拍了照,发上微博,转发旋即过百。于是,当我说要另起炉灶时,Matthew Fang提议,叫Shanghai Morning Herald吧。我抚掌大笑,连连说“赞”,将之汉译为《魔都晨曦来临》

以此为名,有三层意思。第一,警示自己从文不可懈怠,不能再允许“晨曦来临”这种错误发生。其二,编者队伍在上海,作者也多在上海生活、工作,不说“上海”而用“魔都”,则多一段文艺韵调,或今人所谓“逼格”高也。最后,希望各界英髦的真知灼见,通过本刊,能为青年的开蒙、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盛昌带来晨曦般的理性之光——很远大,很缥缈,算是“最高纲领“吧。

初拟于
(一)微博及同名微刊@魔都晨曦来临
(二)微信公众平台shmorningherald
(三)豆瓣“魔都晨曦来临”
发布。不出纸本,一来无钱付印,二来我是环保主义者。

次言内容,大致分两类。一为新闻,二为专栏。新闻准备每日推出,仅以英汉双语简短文字报道。打算交给英文系几个学生做,旨在改变她们平素极少接受英文原版媒体信息的恶习,更带动读者“开眼看世界”,这眼自是外文之眼,莫要只盯着《环球时》、《上海日》之流。至于专栏,乃本刊特色所在,需要努力经营。

我不想把创作者局限在我就读和工作的大学里,因为从《小笔会》约稿情况看,不少我认为有能力写的作者,或无暇,或不愿,而毛遂自荐者的水平,多是非大改而不能用的。既然网络四通八达,高贤名流无数,何不就走臭名昭著的“菁英主义”路线,在微博关注的群体中,探寻稿源呢?

我更不想把文科作为单一内容,因为世界是多彩的,生活亦应如斯。人对诸多门类的知识怀有不熄的兴趣,才会更接近真理吧。所以,我迄今联络的,不仅有专门从事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的研究者,还有医生、律师、银行家、空姐,甚至佛门法师、文艺记者、时尚潮人。总之,普及常识也好,倾诉感想也罢,原则是“只谈专业”。照老友@Monkeyspeaks说来,如今有很多人,都想在下班做些与大学所学专业有关之事。此于办刊,善莫大焉。当然,我不想刊物因为大家都懂的原因停办,故郑重补充一句:默念党恩,勿言国事。

也正因为是专业人士,许多作者事业繁忙,焚膏继晷,夙夜在公,软硬兼施要他们为本刊定期写作长篇大论,很不现实。但他们都写微博,每篇汉文二三百字、英语一二百词的量,驾轻就熟,这样的“微”专栏,也方便手机读者在旅途中阅读。当然,哪位愿意拨冗挥洒,酣笔墨之畅,求之不得,求之不得。
刊物是自娱自乐的,小众的,也偏小资的。将来如何,不知,也不去管了。所以,委屈所有作者、编辑,也包括我自己,没有任何稿酬。如获资助,定与共襄此举的诸位分享。新闻是自己编译的,没大问题。专栏文章,版权悉归作者,日后愿往他处发表取酬,亦乐见之。只有配图,多数网上寻来,尽量标明出处。如有任何侵犯版权之处,敬请赐函警告,有过必改。

凡做事,目标无不在功成。《魔都晨曦来临》不是我一人独当大任办起的刊物。草拟此文,不少句子主语都是“我”,但我没有忘记,身后始终是同道师友关怀的目光。本文的读者中,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参与到创编中来,才是刊物的成功,我的荣幸。如果您有兴趣,有想法,看得起这本小刊物,愿意写专栏,我在此先深深谢过,再请一读文末《赐稿说明》。现在的编辑人员,都是文科生,计算机与美术设计的能力比较薄弱。您在这两方面有技术特长,惠允协助指导,我亦感激不尽。

本科时,背过几段《文心雕龙》,其中一句“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也”最为难忘,也是我矢志从文的信仰。请允许我将此话引为创刊之理念。今后的一字一句,无不蕴涵了我们对“世界还会好吗?”这一问题的回答。

谢谢,谢谢。
《赐稿说明》

如欲开设专栏或编译新闻,烦先垂询本刊。联系方式是

(一)微信BigBachelor

(二)私信新浪微博@文冤阁大学士。

专栏当有汉文名、英译(我可代劳)。如何署名(用真名、笔名、微博ID等);是否交待职业背景、教育情况,亦请明示,并附作者简介(如与我相熟者,我亦可代劳)。

专栏风格谢绝

(一)老干部报告体

(二)装逼体(前阵子做的时尚杂志汉译英里,某公居然写道:“欧洲豪车,谁买得比我多?……顺便泡个妞,把个妹”云云。恶心至极)。

赐稿烦请寄

[email protected]

汉文以二到三百字为宜,英文则一百五十到二百五十词。然或多或寡,例无定则。

配图勿置文内,请随电邮附送,以解析度高者为佳。

编译新闻则望具备相称的英汉语言素养。

二零一三年四月廿七日夜 初订
 
按:《英文系怎么办》发表之后,豆瓣和微博上,都有不少朋友看得起我,私信问:如果要提高语法,应看什么书?我这里胡诌几句外行话,聊作奉答。学识浅薄,文笔粗陋,欢迎批评指正。

1995年秋天,我从贫民窟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弄堂初中,考进了如今在魔都自称第二都没有哪家敢称第一的高中。心情激动,可想而知。第一周的课,我听得特别认真。
英语老师是上师大英语系毕业不久的女生,脸上的羞涩都没有褪尽。我之所以对她印象尤其深,一是高三时,我在高一楼层遇到已经不教我的她。她很关心我,问我:“准备考哪所大学啊?”我说:“我也不知道,就想考英文系,和您一样。”她说:“哦,那考上外吧,将来可以做外交官。”我问:“考复旦的呢?”她说:“哦,那也好的,将来可以做外交官的翻译。”二是她在高一第一堂课,就介绍了市教委推行的新式英语教学法:“现在都不讲语法了,外国也不讲了,所以不要死抠语法。要多读,要培养语感。”我当时听得好振奋啊,终于可以摆脱头疼脑热的语法了……
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换了人间,我非但没有摆脱语法,而且对它的热爱与日俱增。大概因为我是天秤座,内心渴望孔子(他也是天秤哦)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吧。非但热爱,而且鄙视一切不把语法当回事的人。今天再有中国人跟我说“语感”如何神妙,怎样玄秘,我会问他:“你烧鲁菜吗?”如果他不在厨师学校,迫于生计出来卖(我也卖过,严重滞销),我会请他“负分滚粗”。手哥话是糙了点儿,但对扫除妖氛魔障,很有效力,只要不是8点20发的。

原谅我啰嗦的文风吧,言归正传。为什么要有语法?这话题能写几房间书,多数还是很有用的哲学、人类学著作,但要问我,我就得舞起“比喻”这把危险的双刃剑了:我给你一堆零件,你能组装出一辆夏利吗?玛莎拉蒂也行啊。不能吧?能用的语言,就好比玛莎,词语就是零件,你要组装成功,非要按详细的图纸来不可,这图纸就是语法了。英语管“语法”是叫grammar的,而汉语“语法”回译到英语,就成the law of the language了,也算一个暗喻吧:“葛剌玛”之于“语言”,一如“法”之于“社会”。

好了,你不要再跟我争语法重要不重要了,也不要再推销金山词霸和有道了。下面我要说点技术入门的东东,给点面子,让我说完吧。
诗云:要想语法好,做题少不了。就算不做题,读书须读饱。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说,一定要看语法书。但是古人眼界有限,局限于国内。现在,我就要做一个补充,或者说是替代。中国人搞的语法书之外,更要看外国人写的。

对于主谓宾定状补搞不清的人,也就是绝大多数英文系的学生,应该从张道真、薄冰、章振邦这三位老先生的成名作里,随便找本薄点的,也就是三五百页的,看起。在中国的中等程度英语学习者中,说起语法,也就是这三位的。连这样的书都没耐心你看,那你还是拜在微博上的英语大王、英语王子门下,跳你的肚皮舞吧。抵制盗版,从你做起。下载链接: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第3版

别问我哪本好,我一本也没看过……这三本看完,有了点基础,颇思进学,那就要看葛练川先生的《英语惯用法词典》了。在我鲜嫩的玻璃心中,这是一个传奇的人写的一部传奇的书,虽然老早就有外教不以为然,认为要学好英语,就要将此书扔出窗外(defenestration是我最喜欢的英文词,有之一的)。关于葛先生,可以看钱其琛同志的公子钱宁写的回忆文章《舅公葛传椝》

葛先生的心法,常被概括为“冠词不冠词,可数不可数,及物不及物”。其本质,是在结构的比较,这是很符合英语特点的,在研究普遍意义的语言上,也有一定作用。看完葛先生的一些书,你会觉得他很啰嗦,譬如《英语写作》里,他会告诉你如何削铅笔(写文章好舒服点,如果现在出新版的话,就会告诉你用什么布料擦键盘比较油光锃亮吧),如何空行。他的名言是(我斗胆汉译一下):“建议空双倍行距,如果你想节省纸张,那空单倍行距也可以,但还是建议空双倍行距,不过你一定要空单倍行距的话,我可实在拿你没办法了啊,亲。”这种教法的熏陶下,你会养成专注于精确的良好外语使用习惯,不久还会发现自己的星座已改写为Virgo.

现在,我的学生已经没人知道葛传椝了,让我很感慨,也很开心,这样就基本不会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情形了。葛先生泽及后学,功莫大焉。一言以蔽之,他是作古的学者里,对我英语学习方法产生最大影响的,也是唯一产生过影响的人,or 神。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他所有的著作,现在也容易找到了,不像我当年找《惯用法》,找了两年,还要看图书馆大爷的脸色。下载链接:
葛传椝《英语惯用法词典》

文冤阁集藏练川葛先生著作djvu格式数种

好,这个你也啃完了——我啃过两遍。那就喝点洋墨水吧。洋墨水也不用太多,就两种,我也只晓得两种。

第一个比较简单,Randolph Quirk一帮人整的,部头比较大,看完的话,对PDE(就是present-day English 当代英语,我们内行都不叫“当代英语”,土气了,叫PDE多装啊)大概也了解得七七八八,剩下就是零敲碎打。

如果觉得这部书体量过巨,那还有本简写本,给英美大学生看的。不妨先读这个。书呢,写得是很扎实的,虽然时间过去三十多年,基本路子是正确的。反正,你要是怀着语言进步的目的学语法,就要看这种书,而不是Noam Chomsky这种。等你上升到要在哲学层面观察语言了,再接触老乔不迟。反正,我还差得远。

Quirk因为他对英语语法研究的卓越贡献,获封爵士头衔。这两本书的重大意义,对我而言,在于“庐山中人看庐山”——母语是英语的学者研究英语,很多内容自然不是非母语者可以体察阐发的。

下载链接:
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应该说,看完这几本,对英文系学生而言,也够了。如果你要做英语语言学家,扎扎实实,而不是写代数式的那种,那就看丹麦人Otto Jespersen的吧。你或许会问:为啥要看丹麦人的呢?牛呗!伟大的《牛津英语大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原名《按历史原则编写的新英语词典》)也收了他不少话当例证,你翻看七卷本的《按历史原则编写的现代英语语法》,就知道为什么再向他致敬也不为过了。我本科时,好多老师提及此书,视为圣典。教语法的那位,干脆说“借来老叶的书,我就看了几页,呕血而亡”。这种专业上的崇拜,我以前只在日本围棋史见识过——赤星因彻,各位晓得吗?

为什么说是圣典呢?因为这书爬梳的不是PDE, 而是整个Modern English, 也就是跨度达五百年,从语音、句法、词汇等角度,描述英语的发展变化,如果你再看他的《语法哲学》《英语的发展与结构》,就会发现他的语法观念是贯彻在这部皇皇巨著之中的。如果他的书叫“语法”,那大陆市面上99.99%的语法书都该叫vrøvl——rubbish在丹麦语中的counterpart.

我读书时,网络不发达,更别提什么Kindle电纸书了。为了长期阅读此书,请前女友在单位偷偷复印了好多页,至今珍藏(却看不太懂)。如果我将来在英语上成名成家了,一定要书面向她和某国驻沪总领馆致谢。总之,北欧,真是好地方啊,天黑得早,冷,适合做学问。

和Q的书一样,《历史语法》也有个简编本,J自己写的,叫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 没气力一下子读完七册,推荐以此入门,也不错。要注意,和Q那帮人不同,掌握好几门语言的J应和了当时尚未消歇的比较语言学风尚,努力经营他的语法哲学,所以在描述英语语法时,也常常“夹带私货”。这种私货嘛,又不是一般读书人能解的了,大概和乔姆斯基那套是一类的,在学习英语语法阶段,别太当回事。以后圆融大成了,回头再看看,会更有益处吧。下载链接:
Jespersen, Otto. 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

因为我自己不是研究语法的,这个话题也只能到此为止。要深究玄奥,还得请教专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已经发现当年“语法无用论”,在90后当中,发挥起不可小觑的效应了。不过,想起我高三的时候,有语法题做不出,问老师,老师也是偷偷拉我进办公室,拿钥匙打开抽屉,翻出译文版《新英汉词典》增补本……

再说教我高一英语的那位老师吧,我毕业不久,她随丈夫加拿大技术移民去了,所以1998年以来,我再也没见过她。希望哪天漫游枫叶国,也不要偶遇,因为我连个外交官的翻译都没混到。惭愧。

最后,送一张我平时消遣看着玩的app,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做的Dinosaurs里的一张截屏,which suggests that the dinosaurs, and they only, defy grammar.

语法啊,语法,原谅这些胡说八道吧,我自罚下午茶三杯鸡飞狗跳去也。
欢迎订阅我创办的英汉双语休闲刊物Shanghai Morning Herald《魔都晨曦来临》

微信ID: shmorningherald

微信公号及新浪微博:魔都晨曦来临

豆瓣(小站):魔都晨曦来临
单击此处进行编辑.
 
无逸禅师初开堂升座,良久谓众曰:“诸上座,若是上根之士,早已掩耳;中根之流,竟头侧听。虽然如此,犹是不得已而言。诸上座,他时后日到处,有人问着今日事,且作么生举似他?若也举得舌头,鼓舌头论;若也举不得,如无三寸,且作么生举?’”

《景德传灯录》卷廿四
我最近的脑力都花在怄气和谈英文系教改上。母校出了医学院研究生中毒死亡事件,正好换换频道。
 
这件事,我是被不少网友昨夜圈过之后,才知道的。有几位就怪学校:看看你们复旦,教出来什么东西!哪里是白衣天使,分明是嗜血恶魔!
 
我想了想,又问了问消息灵通人士,中午就发了这么一条:
 
昨天母校复旦官博毫不隐瞒,发布医学院硕士生对寝室同学投毒一事,有几位网友圈了我。作为充满傲慢与偏见的业余狗仔,我指一个新闻追踪的方向:嫌疑人本科哪里读的?据密报,非我旦。具体不喷。你们可以攻击整个大陆教育,但别光拿我校说事。传此君意在连续投毒,结果算错小数点,量过大,案遂发⋯⋯
 
然后就去松江的辰山植物园看国际兰花展了。拍拍照片,爱疯五没电,到处寻插座,在假山洞深处清洁工休息点找到一个,就蹭了一刻钟电,打开微博一开,千多圈,百多评,几乎都是骂“楼主傻逼”的。
 
同事还发来微信,大意是地图炮这种东西,心里放放就行了,大家都懂的,千万不能当众点。我说,我是用地图炮回击地图炮,让那些恨地图炮的,能更憎恶地图炮,从而承诺不主动使用大大小小的地图炮。因为当那些人责怪复旦教出了什么东西的时候,本质上不也是地图炮吗?
 
这事该不该怪学校?“是不是在复旦投的毒?是在复旦投的毒,就不要洗白!”没错,毒是在复旦投的,复旦官方如今并未试图洗白或掩盖,且特地发出两条微博,转发都过十万次,很坦诚。那我能不能洗白复旦咧?我虽轻狂,还有自知之明,今日粉丝勉强才过四万,又不是V,我凭什么社会影响、江湖地位来洗白复旦?那位嫌疑犯,果真投了毒,要说他心理健康,我是不信的。心理不健康,刨根问底,线索就长了,童年啊,青春期啊,家庭啊,是否受过性虐,留下创伤啊……我不懂心理学,也粗知一二。因此,很多网友用“橘生南北”的典故来驳斥我,恕我无法认同。因为中学和本科阶段,乃至更早,照我这个“高贵冷艳的上海人”的经验,对性格塑成作用远远大于研究生。当然,请注意,这不是说复旦一定没责任,如果毒物来自实验室,疏于管理的责任是无论如何推卸不掉的——“但别光拿我校说事”。有网友讽刺我说:“那不如查高中,查初中,查到幼儿园、托儿所,查祖宗三代好了。”恕我恶意揣测,大概查查未必没亮点吧。所以,橘和投毒君实在无法相提并论。这也是晏子诡辩的软肋吧。比喻就是陷阱,激发了想象力,也坑害了逻辑性,不知哲学家们是否同意这个看法,至少作为读语言文学的学生,我近年对此体会渐深,有缘另文再扯。
 
所以,不要说复旦如何如何(古人云:母校就是只能自己骂,不许别人骂的。良有以也)。很多网友告诉我,清华有朱令铊中毒案,南大有分尸案,均发生在巍巍名庠,所谓“人渣处处有,不独你家多”。社会现状大家都清楚,此类案件以后会否频发,必须戒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要保持高度关注。这点很多理性的网友也指出了。
 
好,这是我努力洗白自己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我来说说投毒君。
 
我生性八卦(男人的硬伤),所以在原博里,豪气干云地自称“傲慢与偏见的业余狗仔”。上午我就通过爱疯各处打听细节,问到某公:“为何学校不尽快发布投毒细节?”他说:“公安介入,刑侦是有程序的,不能乱来。”哎,挺有道理哈。顿时想起与我同届的经济系学士、法律系硕士昨晚的留言,她说的是由本案引发广大网友联想到的朱令案:
 
因此案又回顾了朱令案,看了百度贴吧,必须说所有认定孙维有罪或无罪的都是在自以为是的缺席审判,无罪推定是法庭逻辑,却不是警察思维,正常案件能找到这么一串证据链,足够检察立案了,至于各种证据瑕疵都该是法庭辩论而不是今天的网络辩论。孙容或并非真凶,却因她的特殊化待遇永世不得翻身。
 
是呀,说好的“无罪推定”呢?不是读书人都愿意建设法治社会了吗?那我们还能指责投毒君什么呢?警察才介入,检察院、法院的流程还没开始,谁有资格说他是罪犯?谁有资格说复旦这个那个?我谨慎地在原博里用“据”、“传”、“嫌疑人”,正是为此。法律的庭还没开,道德的庭都判了:这种人就该拉去新加坡受鞭刑,每日五十鞭,抽到死。在我微博留下此言的这位——不知他会不会偷偷删去——我只想问他,你亲眼看到投毒君,哦,不对,要改口称“嫌疑投毒君”,投毒了吗?就算投了,中国法典里允许把罪犯引渡星洲,“受鞭刑,每日五十鞭,抽到死”吗?如此,则以暴易暴,网络杀人,与投毒杀人,复有何异哉?喏,@西门不暗 这不是评曰:“复旦投毒案,对人性幽暗堕落的失望,远超过别的杀人案。究竟是为了什么,可以让一个高智商高学历的人,做出取人性命的举动?”我们是看客,都是看客,只是看客。挖掘真相,呈堂供审,要么靠江户川柯南,要么靠纯爷们@一毛不拔大师(迄今为止,他没成功),要么靠警察。你要说“警察靠得住,母猪会上树”,呵呵,你行,你上啊!你们可以说我是猪队友、人渣、垃圾、政治不正确(如果你们仔细看看,还可以发现有人想知道嫌疑犯是否为外地人,是否为党员呢,也挺好玩的),但你们无法改变我对这条法治原则的坚信:法院没出终审结果之前,那个“高智商高学历的人”是——无——辜——的。
 
我在原博中坦陈,自己是个充满傲慢与偏见的人,这不是装逼,这是残酷的真相。我以前也说过,写微博,是为了记录生活,所以永不在乎@章诒和 两度关注,随即取关,也不难过于@陶短房 这次想要拉黑我,却发现我早已在黑名单里。小到身边,大达天下,是友是敌,对我皆教育也,皆修行也。我从小自认为信仰佛教,经过这一番地图炮的洗礼,我扪心自问,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为英年早逝的黄洋学弟(称他为“学弟”,前提是他生前明确承认:原上海医科大学与原复旦大学的合并是合法的,且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是现复旦大学自古以来就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诵经祈祷。如果他是遭人毒手,为人暗害,我也一样要为凶手诵经祈祷,希望他幡然悔悟(也希望媒体不要骚扰他的家人)。当然,更要为我的母校,复旦大学的平安宁静祈祷。如果你愿意,请和我一起吧。
 
本文献给洗刷我三观的老师们
  献给在我深爱的母校度过的日日夜夜
1998年,我怀着文青梦,心心念念要考某大陆名校的英语语言文学系(原来打算考历史系和文科基地班,老师父母劝阻,理由是将来就业会成问题,遂放弃),也考进了,十年后还留在系里,求到份教职。十五年过去,山山水水看得渐渐清晰。

要交待一句,我在同一家大学的英文系,从本科念到博士,成绩始终不好不坏。留校后,职业发展则是同辈中比较落后的。所以,体制内,我不能算既得利益派,心怀怨望,发发牢骚很正常。而且,我素来偏激,年纪不小,依旧出言轻狂。尊敬的读者请务必注意:在主流价值日渐遭 到怀疑的时代,牢骚、轻狂不一定是对的,需要批评看待。

本学期开学时,开明的领导组织我们开会,畅议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步骤,当时我有一点粗浅的想法。加之最近因为教学与两位师长发生小小误会,有所触动。所以,趁周末,趁我还没彻底心寒,就这个话题多讲几句:英文系怎么办?反正想到哪儿,扯到哪儿吧。只谈本科,研究生我没本事管。挂一漏万,各位包涵。

那次会上,我记得自己说过:“办学宗旨是要确保每个学生在毕业时获得一次为权贵资本主义剥削的机会。”也就是要保证就业。这当然会遭到鄙夷,鄙夷我的人主张培养文化精英、风雅之士,不可屈从世风。“文化精英、风雅之士”谁不想做?可多数学生来自普通家庭,其中相当的比例还是离异或单亲家庭,经济上不允许他们过于“理想”,必须先端稳饭碗。但是,残酷的现实是,大陆市场的就业越来越难,对学生家庭背景和外貌体征的依赖度随之提高。我是寒门出身,读研究生穷过一阵,皮夹里一张大团结都找不到,超市购物出来,呆坐在路边叹过素衣风尘,末路穷途。那时地上捡到只塑料可乐瓶,都如获至宝,因为可以卖1毛钱废品,这还是08年经济危机之前的好价钱呢。若非几位恩师接济,势必无以克成学业。所以,至少对我而言,读大学,读英文系,第一个目的是在社会上求生图存,而不是弄月吟风。我记得,去年有个女学生为此和我吵过,她是大富之家的小姐,当然和我这种无产阶级世界观是有冲突的,反正吵到后面,我劝她把博文里的那句”狗善被人骑“改掉,因为我很胖,压死那条狗不雅。

英文系学生里,上头有人的,便有工作;长得好点的,也有工作。如果你不巧,两样都不沾边,那靠什么呢?大概,只能指望英语水平了吧。找工作时,你的竞争者和你一样没后门,没姿色,那你英语比她好,必定占优势,录用概率也大了。所以,英语好,是草根学生值得努力的方向。至于你说你有驾照,有CPA证书,有登山、滑雪、潜水教练上岗证,百样俊俏,能否遮住英语不好这一丑,那我还真的不知道,乐嘉和万峰,你挑一个咨询下吧。

可惜,并不是所有师生都深刻明白这一点。我也是读完博士后,才恍然大悟。先来说说学生。

现在的学生和我读书时大不同了,因为英文系不再是个吃香的专业。之所以不吃香,一是许多学生不满足于以单一外语,尤其是一门各国普遍通行的外语为专业。你也会,我也会,我拿什么超过你?我自然要去学点别的,经济啊,管理啊,哪怕再掌握一门外语也好。二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经济文化发展,英文系旧有的落后培养体制,无法吸引大量优秀学生。不少高中生,寒暑假去海外牛校念过班,烧过钱,眼界很高,来读英文系一两周,马上知道水深水浅,如何安心?好苗子,少量还是有的,主要是各地外语学校输送来的保送生,她们绕过了高考,但一进英文系,就渴望转专业的,恐怕不在少数;不想转的,也多是贪个清闲。招生大概会成为未来大陆大学必须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以我高中母校为例:我高考时,清华北大最牛掰,但尖子生未必都愿考,本地的还是喜欢复旦,交大稍逊些。十五年后,清华北大不足炫耀,港大中大也平常,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才打得响牌子。据说有个极优秀的高三理科女,收到美国某名校录取通知书,当场大哭:“我要去哈佛呀,我要去哈佛!这普林斯顿,谁听说过啊!”这就是上海,这就是菁英,这就是现实。

生源质量巨变,在教学中引起新问题。有的学生大舌头,有的学生说英语严重受到家乡方言干扰,有的学生本身在高中里英语单科很差,但纯粹为了能迈过这所大学的门槛,接受了专业调剂,于是雄赳赳气昂昂来了英文系。在我就读和工作的大学,只消调出二十年来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作一简单对比,就可发现,原先还算“热门专业”(当时学费都要比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专业”高出10%强)的英文系,已在各专业中频频垫底。显而易见,如此背景下,我所在的英文系,招到的学生大致是四流中的末品。

这样进来的学生,其资质和用功,是可想而知的。何况在所谓红朝名校,英文系学生普遍沉浸在一种或文艺或小资或清新或自恋的庸俗氛围中,不读英文报纸,故很少为社会现状触动,也不晓得香港大学一年级就在功《麦克白》原文了,更不用说为超英赶美、中华崛起而读书。系内课程,仗着高中底子,稍加突击,基本都能应付。一下课就忙着去夏朵喝下午茶,去万达取格瓦拉订票看《泰囧》,到沃尔玛买吃食,到法租界的街旁小店买条裙子、拍点靓照再美图秀秀移个轴拉个油画效果。天长日久,想要振奋上进,也都难了。大四的学生,你问问她可仔仔细细读过哪几部英文名著?能不能独立翻译一份商业合同?敢自信满满地说读过,说能译的,寥若晨星。我不求你翻开过莎士比亚和《圣经》,尚且知道Sydney Morning Herald不是什么《悉尼晨曦来临》的,就谢天谢地了。当然,这里面,教学负有较大责任,因为根本没有清晰的培养目标。

生源决定一切吗?至少决定0.99切。在大陆,谁都知道,所谓好学校,就是生源好。否则我们单位干吗要和本市西南某高校为了抢生源争得面红耳赤,迭出奇招?反正甭跟我说什么“人人平等”,这话爷不信。没读过二十四史,还没看过《甄嬛传》吗?做老师的都清楚,有些学生是要成器的,有些只好祝福她,祝福她,使劲儿地祝福她。在大学扩招,阿猫阿狗都能上大学的年代,我这个论调大概很逆潮流。
我很幸运,在英文系遇到看得起我、拿我当回事的几位好老师,包括我从高中就奉若神明的导师,他们改变了我对人生和学问的看法。但也有几位,让我和我的同学们总感觉姿势水平乏善可陈。据我一位在外省某校读英文系的忘年交说,他有些老师,从口语到写作,甚至不如高中老师。上起课来,就是发张纸,让你翻译两节课,下周又是一张纸。要么让你读,读完了你同桌读,读到下课,收工吃饭;你拿读的东西去问她:”老师,这个词是介词还是副词啊?修饰句子的哪一部分呢?我看不明白喏。“她当场愣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下周再见,顺势忘记,不了了之。极少数还不回答提问,不接受指正,学者姿态毫无。英语是比较好糊弄的学科,同样差的内容,拿中文表达,早给臭鸡蛋砸出禽流感了,但用英语哼啊哈啊这么一忽悠,隔了一层符号的包装,就比较容易接受。我有个学生,研究生考取了哈佛全奖,他爱听其他文科院系的课,总在我面前抱怨英文系学术含量低,比历史系、新闻系、社会学系差了一大截,大概就是看破了这层包装吧。我还是希望这些反面例子只是个案,虽然也不大可能。

等我自己做了老师,才明白,不能全怪这些个案。因为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里,教学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而职称晋升制度中,干脆降为零。我在接受入职教育时,人事处长对我们百来号人指示:“上课,过得去就可以了。重点要放在科研上!”所以,大学里,谁都明白,教书是个良心活儿。不过,现在看来,处长——哦,他已经因经济问题免职了——说的不是没道理,这几年国家一重视科研,果然莫言立刻就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反正,咱谁都别怪体制哈,谁怪体制谁公知,谁全家都是公知!

事与愿违,科研指导教学的愿景目前在英文系还没有实现。学生普遍的状况是不懂如何做研究(MLA是啥?),而英语技能又不怎么高(一定要订《上海日报》哦!)。说白了,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我起初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可怕的,后来接触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数学学院几位学生,听了他们做的关于英语文学的课堂报告,我就理解为何教育界内部时有取消英文系的呼声。这里我又要说港大了,11年圣诞,我在“大学堂”男生宿舍借住了几晚,借给我床的那个男生满桌子弗吉尼亚•伍尔芙原著,而且都读完了,他是学会计的。所以,我们真的要使劲儿地祝福大陆名校英文系的广大学子啊,哈利路亚。

我是反对大众教育的,一个年级五十几号人,值得花心思的,总不出十个。就这十个人,能不能出息,还要两说。一说是周围人的平庸会传染她们,二说是课程设置从理论上几乎杜绝了出息的可能。说到后者,现在是在执行十六字的反动方针:“苏学为体,美学为用,零敲碎打,无法贯通”。
一上来,就是什么精读、泛读、听说,前苏联那一套。初衷是很好的,夯实语言基础,这是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乾嘉学派”由字义入经义“,是英文系永不能倒的大纛。但实践起来,竟是如此效率低下。一篇外国二流报纸杂志上的无名氏文章,要学一两个月,重细部之词汇,轻语法之整体,器局狭促,但考起试来,却天马行空,准备和不准备差不多。学生自然不会复习课堂内容,而不复习是学英语的致命伤。即便是词汇,看似说得细,实则不少老师就是拷贝金山词霸,书里是形容词,那就说个副词,再Ctrl+V几句例句给你,仿佛你这辈子就是吃观音土长大,没摸过键盘。这还是有点敬业精神的,没好气的就干脆操起所谓教参,包打天下了。教参是什么?就是你不懂的地方,它永不解释;你懂的地方,它反复解释;你懂都不用懂的地方,它拼命解释再配图配表配CD。更糟糕的是,这些语言课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我是主张,设定一些重要的文化话题,譬如海明威与巴黎,每学期弄几个,不贪多,精读、泛读、听说、翻译同一时段内,全部围绕着来,这样滚瓜烂熟,效果深刻。现在非但不能如此,连年级之间的难度梯级都体现不出。“吾道一以贯之”的大成圆融,做梦都不敢想了。真的去考托福、GRE,非要另下一番苦功不可。所以,新东方、新航道、新疯狂的听众里,英文系的学生不乏其人。究其原因,还不是伤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散漫无度么?

语言基础失守,那科研呢?科研之于大学,即稳定之于社会,压倒一切。这是美国风吹的。我且问你,你读不懂《资本论》,敢谈马王爷吗?好吧,很多人是能谈笑风森的。其实,科研的基础可以在一两年级打下。譬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读一本《动物庄园》这样文字浅近的名著,然后读几本美英出的论文集(Harold Bloom就编了无数种,关于《动物庄园》的,请点击下载),自己再去图书馆提供的外国学术网站搜多几篇近年的,分析比较,看看谁说得在理,谁论得无据,过去意见如何,现在看法怎样,进而读到乔治•奥威尔其他作品,并熟知其生平,有个综合的了解,从大二开始做,到大四下,写出篇三五千字且有些学术含量的论文,应该不难。大一则训练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我以前不懂,后来才明白,写论文一不是炫耀文采,二不为弘扬文化,而是训练说理的能力,将来即便不吃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八宝饭,也在文职工作中大有用武之地。这一点上,科研和语言基础是浑然一体的。可现实呢?论文多是个把月赶出来的急就章,有的学生还以三天写完八千字自豪。我带过一位才俊,他在交稿前一周,提出换题目,不写悲剧了,太难,写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那您写得倒是有点人模狗样啊。结果,正文一个注解和引用都没有,通篇都是报一段弗氏简历,抄一首弗氏原作,衬几句I think this is a very good poem, because it moves me a lot. I have read it many times, and even today when I re-read it, I cannot help but being moved by it, which is really a very, very great poem. 到底给不给过?我不给他过,家长、学校都会给我压力,万一他想不开跳楼,你肯代我偿命吗?万一他和我同归于尽,你肯代我奉养椿萱吗?万一他半瓶硫酸泼来,你肯用东航里程为我换张来往韩国的飞机票且保证不给大浦洞击落,万一击落你代我奉养椿萱吗?够了,给他过吧,但不能给好分数。结果,他拿到分数,就来怒斥我:“Tom写得比我还水,人家拿B+,凭什么你给我C-啊?跟了你,真是晦气!”可我顿时名声在外。“连Jerry学长那样的臭水平都能过,老师,您就收了我吧!我怎么也比他强呀。”现在来找我带论文的,都是这口径。我自作孽,不可活。和语言一样,科研的强度一定要加大。师怒生怨的《世界文学史》这种课,上一两个学期,天南海北,古今中外,什么都说,等于白说。学生书没看一本,张三李四名字记一大堆,去星巴克又不打折,就该砍去,有这时间,看花,晒太阳,滚光草,望夕阳,跑跑步减减肥都要强很多,或者改成《傲慢与偏见》和《裘利乌斯•恺撒》,宁可本科就读这两本,嚼碎了,吃透了,一定胜过四年囫囵吞枣,半解一知,这样精耕细作,对老师科研也有好处。当然,某些学生会说:我们忙啊,我们要搞社团啊,我们要把妹搞基腐出翔啊,我们要上《星相学导论》啊,等等等等。对于她们,就放手哥那句狮子吼:“负分滚粗!”

再说实用。这个更是脱节得离谱。一提“法律英语”、“商务英语”,阳春白雪派恨不得寝皮食肉。但究竟毕业生里,有几个会做语言文学研究呢?我那届50来号人,只有两三个还在吃本专业的饭,多数都是在商言商,有的英语写份简历还要找我。不要小看法律、商务,英语自成一格,法度精严,要学出个子丑寅卯,没三五年功夫难成。况且这能给学生温饱乃至富足,何乐不为?北窗苦吟,万言杯水,不是教育的目的。私心里,我巴望他们个个升官发财,将来我的房啊,车啊,特供啊,僵尸单炖绿茶婊啊,追悼会大号花圈啊,都有个着落。(真心话。)
所以,我理想中的英文系课程设置,应该分为三大块:(一)语言(二)实用(三)科研。其中语言第一,实用次之,科研看学生底子吧。在这三项之外,如果还有什么需要加入英文系的,那就是“文明观”,姑称之(四)“风雅”。英文系的学生,于英国议会、美国宪法乃至希腊罗马、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均茫然不知,这是很可悲,也是很可怕的。至于(五)思想,那实在不是课堂能教的,找个你崇拜的老师,帮他拎包提鞋,牵马坠蹬,陪他午饭在清真食堂吃5元一碗的牛肉拉面(面要宽的那种),吃饱出来再美图秀秀拍两朵樱花吧,这样你自然不会像三流学生那样纠结于文学翻译是李继宏嗲还是郭敬明赞,这样你很快就能——成为新时代的丰臣秀吉。

说笑了,下面是我在假定师资充足、学生赏脸用功(也就是说,以下造起了一片乌托邦)的情况下设计的英文系课程设置,可根据情况,分快慢班,酌情增减教学内容。一般的笔译,包括文学翻译(盖此类翻译,各凭所感,如人尝菜,你咸我淡,多无定判,不宜专学,且矛盾攻伐,贬人而褒己,极易流俗成弊,益以华辞淫巧,昧于大道,殊非正学立德之门),纳入《文学经典》。口译,纳入《媒体看世界》,如需训练更专业的同传、交传,可在三到四年级开设选修课,恕此不赘。整个计划估计漏洞百出,且大改教材,动人乳酪,开罪同行,纯属自娱自乐,拍砖引玉,以待来者吧:

一年级第一学期(除注明外,每门课程均每周两课时,每课时45分钟)
1. 学术写作入门
掌握MLA、APA、Chicago等主要学术写作规范,至少一种,同时学会如何利用网络、图书馆寻找学术资源。我在大四时,一位老师上课就给我们说这些,我毫无兴趣,甚至反感,用逃课、迟到早退应付,直到我要动笔写博士论文了,发现这个才是当代学术研究的正道,肠子都悔青了。
2. 现代语法(上)
不要Chomsky这种“神汉巫婆”(我不是否定乔老爷的学术地位,我压根没这资格,我只是说,他那套对学习英语浑然不奏效),要讲得清“主谓宾定状补”的,Randolph Quirk那种。“现代”是个宽泛概念,从文艺复兴起算。所以,(上)这个部分,只负责当代英语(PDE),把中小学的顺便复习一遍,发音有问题的也正正音,正不好的建议转西南某高校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特别要注重用法讲解,培养学生精准使用语言的意识。考试一律客观题。
3. 文学经典(一)(每周四课时,下同)
有梯度地安排吧,大一每学期一种,寒暑假二种;大二、大三每学期二种,寒暑假四种;大四每学期一种,寒假一种。凡十九种。畅销书配合阅读。和语法一样,由今及古。作业布置文本和相关论文阅读,辅以名篇背诵(不必局限于所读书中,可另行择取,如诗歌等)。结合课堂报告、书面阅读报告。期末考试闭卷,试题为二十道解析,均摘自所读作品,词汇、语法、文意都要考。(参考书目见附录1)
4. 世界文明(一)
用牛津通识读本,大一每学期一册,寒暑假三册;大二、大三每学期二册,寒暑假六册;大四每学期一册,寒假二册。凡二十三册。(参考书目见附录2)
5. 思想政治、法律基础等课(上)
附属于学校公选课体系,全部改用英文(包括英译)教材。(参考书目见附录3)法律基础可把英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法律简史讲一遍,把“民主”、“共和”、“公平”、“正义”这些概念也理理清。
6. 第二外语(一)(每周三课时,下同)
不同语种不要安排在同一时段授课。允许学生多选。务必达到旅行交流无障碍和借助词典阅读当代报纸的效果。
一年级第二学期
1. 现代语法(下)
适当扩展到早期现代英语(为读莎士比亚、弥尔顿打基础),并纳入适量的语义学、语用学等语言学基础内容。
2. 文学经典(二)
说到这套书的教材,我推荐Norton Critical EditionsCliff Notes和Harold Bloom编的论文集(爱问知识人上很多,一搜即得),SparkNotes.com供参考。可以结合具体作家,展开介绍断代文学史。
3. 世界文明(二)
这门课和《文学经典》,如果感觉课名四年都叫这个,不够拉轰,可以把书名当课名,如《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佛教伦理》。
4. 思想政治、法律基础等课(中)
5. 媒体看世界(上)
纳入原有的听说课、英美概况课,以事实话题为主线,形式以学生课堂报告与讨论为主。同时培养学生从媒体搜寻新鲜语料的能力。
6. 第二外语(二)
二年级第一学期
1. 文学经典(三)
所读文本应以英文名著为重,但不妨涉及法俄意西等DWEM(死白欧男),如《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神曲》、《堂吉诃德》。
2. 世界文明(三)
3. 思想政治、法律基础等课(下)
4. 媒体看世界(中)
5. 翻译应用(一)
以法律翻译为主,虽然这个我也不懂,但是感到极有必要。商业合同事属法律范畴,一并纳入。此课程可以找法学院一起开。据说美国好的英文系,都成了法学院研究生项目的预备役。
6. 英语史(上)
可用Robert Burchfield的English、BBC的The Story of English、David Crystal的The Stories of English为教材,兼顾英语词典的历史与使用。
7. 第二外语(三)
二年级第二学期
1. 文学经典(四)
2. 世界文明(四)
3. 媒体看世界(下)
4. 翻译应用(二)
5. 英语史(下)
6. 第二外语(四)
7. 一期水平考试(不授课)
英语专业四级。不合格者考虑劝退。
三年级第一学期
1. 文学经典(五)(每周六课时,下同)
之所以安排比较多的课时,一是学业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二是我始终觉得,课后自觉完成阅读固然重要,课堂教师深入地,有体会地讲解,而不是照本宣科,在本科阶段尤为要紧。
2. 世界文明(五)
3. 翻译应用(三)
4. 第二外语(五)(每周四课时,下同)
5. 语言学
不仅说英语,也要说汉语,在英汉对比的研究中,体现两种语言的共性与差异。
6. 毕业论文(一)
提早准备,每一节点都严格考核。按文学、语言、翻译方向,分组授课,学生汇报论文立题、材料准备、每周进度等,老师点评。对基础很差的学生,建议分流,“以译代文”:现在某些学校,搞什么翻译硕士(MTI)创收,乌七八糟收一大堆,交钱发证,结果毕业论文不够人手带,犯了愁,叫学生英译汉,译出万把汉字了事。这一对策,不妨借用到这里。但译文必须英译汉、汉译英都做,量要翻十倍,内容由老师严格把关,不得自行选取。
7. 二期水平考试(上)(不授课)
雅思。
三年级第二学期
1. 文学经典(六)
2. 世界文明(六)
3. 翻译应用(四)
4. 第二外语(六)
5. 毕业论文(二)
6. 二期水平考试(下)(不授课)
托福。

四年级第一学期
1. 文学经典(七)(每周四课时,下同)
2. 世界文明(七)
3. 翻译应用(五)
4. 第二外语(七)(每周二课时,下同)
5. 毕业论文(三)
6. 三期水平考试(上)(不授课)
GRE.

四年级第二学期
1. 文学经典(八)
2. 世界文明(八)
3. 第二外语(八)
4. 毕业论文(四)现在某些学校,搞什么翻译硕士(MTI)创收,乌七八糟收了一大堆,交钱发证,结果毕业论文不够人手带,犯了愁,拍脑袋想出“以译代文”,叫学生翻译万把字了事。其实,对英文系底子不佳的学生,用这个土法代替毕业论文,很不错。
5. 三期水平考试(下)(不授课)
英语专业八级。第一到三期水平考试,凡低于一定标准者,不发学士学位。

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果她合格毕业了,是不是就业问题解决了呢?我哪里敢保证?但是,肯定竞争力会好很多。至少,她申请海外大学研究生项目时更有自信,大约知道研究的方向和路径,或者可以去律所当个文员,或者或者再不济,去补习学校教英文也得心应手一点,不会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样,教育者也算尽力而为了。

我是英文系的毕业生,也是职工,没错。但我这里说的,讨论一斑窥见的全豹,不针对任何个别的人与组织,如果针对,那只有感恩之情。我始终相信一句古话:“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也,”也就是说,我信仰语言的力量。啰啰嗦嗦,说了这些话,是真心希望这个专业能好起来,越来越好,尽管有人会怪我说风凉话,搏出位,抛来一句“你行,你上啊!”之类的——反正我也习惯了。还有关心我的前辈说:“你写这么多,完全没用的,当权者不会听。”谢谢她的提醒。我没那么拿衣服,当然知道没人会听,一开始就没打算有人会听。我谈不上什么“业界良心”,自己上起课来,也是疲疲塌塌,任性而为,学生讨厌,同事嫌忌。我只是想比较完整地记录下身处这把年纪对周遭世界的想法,自己看,自恋,顺便涨点粉。
就此搁笔,有机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再做修改。此时想起大学同窗老友留美归来,对我说的那句:“英文系的教育,简直是儿戏。”此话,我长引以为警策!

* * *

以下书目,仅为举例参考之用,并非制定:

附录1

以下英语文字,选自美国某大学比较文学系任教的一位前辈给我的学妹写的一封信,提到了他向我推荐的书:

As for a recommended list for Dr Boarhead, here is kind of an unconventional one from me--one that I'd like to use if I were in his place, a list of books that I personally find more intriguing to teach:

1. Mary Shelley, Frankenstein (Gothic / supernatural / pre-Stephen King)
2. Walter Scott, Ivanhoe (historical romance--essential for Chinese students, Jin Yong fans in particular)
3.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s (social fiction, containing important message for the current Chinese young generation)
4. Oscar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fin-de-siecle decadence / superb stud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5. E. M. Forster, A Room with a View (American-European cross-cultural study)
6. Virgina Woolf, Orlandao (fantasy and gender study) or
7. James Joy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modernist fiction)
8. Henry James, The Turn of the Screw (supernatural, pre-King) or
9. Arthur Conan Doyle A Study in Scarlet or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detective fiction)
10. Ernest Hemingway, A Farewell to Arms (war novel) or
11. ---.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No. 1 Hemingwayesque)

Note that for various reasons, either for personal preference or for pedagogical practicality, I've not included the following all-time classics:

British:

12. Laurence Sterne, Tristram Shandy
13.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 Emma
14. 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 A Tale of Two Cities
15. 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
16. 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17. William Thackery, Vanity Fair
18. George Eliot, Middlemarch / Mill on the Floss
19. Thomas Hardy,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0. Joseph Conrad, Heart of Darkness
21. Somerset Maugham, Of Human Bondage / Razor's Edge / Moon & Sixpence
22. E. M. Forster, A Passage to India
23. 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 To the Lighthouse
24. Aldous Huxley, Brave New World
25. Geroge Orwell, 1984 / Animal Farm

American:

26. Herman Melville, Moby Dick
27. Nathaniel Hawthorne, The Scarlett Letter
28.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29. Henry James, The Portrait of a Lady / The Wings of Dove
30. 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31. William Faulkner, The Sound and the Fury / Light in August
32. J. D. Saling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
33. Saul Bellow,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 / Seize the Day
34. 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 / Beloved

If he likes, Dr Boarhead could certainly pick any of the shorter ones on this list as replacemen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my humble opinion, is that the instructor has to find some kind of 'communion' between the prospective choices and her-/himself, because only in this way will s/he find challenge and charm--the two always come together, hand in hand--in the texts, and make her/his course a success.

附录2

牛津通识读本书目

这一书系题材纷繁,可自行确定书目,但应以构建对西方古今文明的宏观认识为要务,例如应选《罗马帝国》、《圣经》、《文艺复兴》,而不选《古埃及神话》、《博弈论》、《畅销书》。

附录3(皆英文原版或英译,可配合附录2)

1. 共产党宣言
2. 毛泽东选集
3. 邓小平选集
4. 剑桥中国近代史
5. 庄士敦著 日落紫禁城
6. 傅高义著 邓小平传
7. 彭定康著 东方与西方
8. 安东尼·比弗著 柏林的陷落
9. 郑念著 上海滩生死劫
10. 何伟著 江城
11. 美国宪法(其余法律、政治类书目待高明拟定及补充)
欢迎订阅我创办的英汉双语休闲刊物Shanghai Morning Herald《魔都晨曦来临》

微信ID: shmorningherald

微信公号及新浪微博:魔都晨曦来临

豆瓣(小站):魔都晨曦来临
 
这是我今年给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写的小专栏,还在连载,还没写完……其实,文字涂鸦,乱七八糟的,大家随便看看好了。我存个档而已。

顺便吆喝下我的牛津版《罗马帝国简史》漫谈
傲Mann与偏Jane:英语学习问答录(一)
 
周五晚上,Jane从中国银行下班,约了老友Mann去他单位附近的一家Coffee Bean喝咖啡。窗外冷雨凄风,正是上海最令人讨厌的深秋。突然,Jane向Mann提了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尖锐到让Mann完全麻木——这个问题他已经听到过无数遍:“有什么英语速成的方法?”以前,有人问Mann这种问题,Mann都是拍案拂袖而去,但今次碍于朋友面子,不好发作。

“要问‘速成’啊,”Mann说,“答案当然是:没有。那些宣称有的,意图很单纯:骗走你的钱。”听到这个,银行的Jane出于职业习惯,立刻警觉起来。

Mann继续:“欲‘速’则不达。学习英语,说来没啥神秘,和唱曲练拳是一回事,都在熟练的基础上不劳思辨,算不得高深学问。所以,我一直鼓励那些自以为不够聪明的朋友莫要气馁,要说学习英语,黄蓉的禀赋还真不如郭靖的资质。只是这‘熟练’二字,轻轻巧巧,又岂是十天半个月可以实现的?更讨厌的是,毕竟不是母语,稍有一阵子不练,退失转变,乃至忘得一干二净,都是很自然的。”Jane一听,就有点儿泄气。

Mann呵呵道:“所以,如果你半夜三更拿出风月宝鉴,照上半宿,发现自己没神马语言天赋的话,那还是老老实实接受现实吧。英语,不是你能轻易熬制的心灵老鸭汤。那是需要慢火久炖的。”
“那怎么才算有天赋,怎么就是没天赋呢?”

“Jane,你在银行做,最知道有的人生而有钱,这就是天赋;有的人倾家荡产买股票,结果血本无归,这就是没天赋。有人看到这种单词,就会有铺天盖地的亲切感,打脸也不肯移开目光。”说着,Mann拿出一张背面打印过的废纸,写下:
 
Methionylthreonylthreonylglutaminylarginyltyrosylglutamylserylleucylphenylalanylalanylglutaminylleucyllysylglutamylarginyllysylglutamylglycylalanylphenylalanylvalylprolylphenylalanylvalylthreonylleucylglycylaspartylprolylglycylisoleucylglutamylglutaminylserylleucyllysylisoleucylaspartylthreonylleucylisoleucylglutamylalanylglycylalanylaspartylalanylleucylglutamylleucylglycylisoleucylprolylphenylalanylserylaspartylprolylleucylalanylaspartylglycylprolylthreonylisoleucylglutaminylasparaginylalanylthreonylleucylarginylalanylphenylalanylalanylalanylglycylvalylthreonylprolylalanylglutaminylcysteinylphenylalanylglutamylmethionylleucylalanylleucylisoleucylarginylglutaminyllysylhistidylprolylthreonylisoleucylprolylisoleucylglycylleucylleucylmethionyltyrosylalanylasparaginylleucylvalylphenylalanylasparaginyllysylglycylisoleucnylglutamyllysylvalylglycylvalylaspartylserylvalylleucylvalylaspartylglutamylphenylalanyltyrosylalanylglutaminylcysteiylalanylaspartylvalylprolylvalylglutaminylglutamylserylalanylprolylphenylalanylarginylglutaminylalanylalanyll...
 
 
Jane喝止了他:“你在干吗呀?”

Mann很严肃地告诉她:“今天微博上看来的,世界上最长的英语单词,189819个字母拼成,我才刚写了个开头,而且写得很环保。飞快地念完,当然,前提是你眼神不错,那也要三个小时左右。网上有视频,自己搜一下。你要是莫名其妙喜欢这种字符串,那你就有语言天赋。要是还能从头到尾,一字不落,滚瓜烂熟背下来,那你就不是天赋,而是天子,天之骄子了!”

Jane:“别说笑了。我是连interesting和interested都分不清用法的人啊,还有好多单词前背后忘,写起作文胆战心惊,见了老外也不敢开口。”

Mann:“别废话了,一言以蔽之,没天赋呗。那就乖乖用功咯。对了,还记得你跟我说的那个柬埔寨法语导游么,Jane?”

“记得啊。那是2010年1月末,我在暹粒的吴哥窟,正午游完一座小庙,坐在阴凉处休息,听到背后来了一队游客,导游那法语说得——我还以为是个法国佬呢。可一回头,居然是个高棉人。我就拿搁搁楞楞的英语问他,法语怎么学得这么好,是不是法国住过很久。”

“他怎么回答你?莫非是厨师学校走出来的神人?”

“哪有啊!他说他就是练呗。那里原来是法国殖民地,金边号称‘东方巴黎’——话说,东方究竟有几个巴黎啊?——所以有学法语的传统。他从小就学,练了好多年,背了好多法语诗歌呢,波德莱尔什么的都背过。”

“你看,这外语能速成吗?要说速成,也就是弄堂里爷叔阿姨学几句迎接世博会。对了,再说‘速成’的‘成’,对多数人而言,在中国学习英语十多年,或许仍旧听不懂英美人的谈笑风生,却可以读懂《扭腰时报》。你又如何定义‘成’呢,Jane?”

Jane一头雾水。Mann哈哈大笑:“你来问我这个问题,说明你觉得我英语好。可是,我要告诉你,我英语也没好到哪里去,入门而已。我只能跟你谈谈入门,而且不是速成,是缓成。说来话长,你要听不?”

Jane似乎别无选择了:“洗耳恭听,愿闻其详。”

“那你是放弃了速成的痴心妄想咯?”Mann又问。Jane说:“算是吧。想来真要能速成,人家复旦大学也别开英文系了。”
傲Mann与偏Jane:英语学习问答录(二)

所谓“必先诚其意”。Mann始终觉得,不放弃“速成”的颠倒梦想,就没办法把英语学好,所以他大费唇舌,劝说Jane改变初衷。“接下来,”他说,“我们谈什么呢?”Jane说:“唔……很多人都爱提练口语。是不是学好英语,一定要练好口语呢?”

Mann不假思索地回答:“全面学好英语,当然包括学好口语。但是很多老师提倡抛弃语法,‘听说领先’,我不敢苟同。你要想,譬如这个词,bail-out,现在说到欧债危机,几乎每篇新闻都要提,但是如果我写下来给你看,你都不知道意思,那你听到自然不认得,就更别说从自己口中吐出了。”Jane双眉一抬,似乎明白了什么。

Mann话锋一转:“但是,口语也不能忽略。我遇到不少据说是英语方面的学者大拿,写了不少用汉语研究英语的论文,可就是开不了口。一开口,你就想起莫言,想起《生死疲劳》。”Jane很没有节操地笑了起来。“每个人都有时代局限性,太过专注书面,但求其意,而忘其形,口语就会出问题。但对于学者来说,意比形重要,能写出文章就是好。而对于我们普通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口语是不能偏废的。打个比方,口语就是我们和外国人言谈交际的那张脸面。”Jane点点头。

“首先,不说拿腔拿调、惟妙惟肖,根据音标读准确才是最重要的。别的不说,最基本的,比如这个,你读准了吗?”环保主义者Mann在废纸上写下一个大大的our,“试试。”Jane很自信地读出[auw[]。Mann摇了摇头,打开笔记本电脑,运行了《牛津英语大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程序,瞧:“是[aU[(r)],并没有[w]这个半元音搀和在里面。读起来,和hour是一样的。”Jane眨了眨眼,她从来没有想过,our和hour这样简单的英语单词还要为了读音去查词典。

Mann嘴角一痕浅笑:“说起来,我们该把认识的每一个单词都查一遍读音。我喜欢查词典,甚至把词典当闲书读,但无论是哪个词条,熟悉的或者陌生的,我都最先留心音标。我有本德语词典,就没有音标,因为德语发音相对规则,加一点符号表示重音神马的,读者就明白了。但你瞧,英语、法语就要有音标,因为它们单词的发音不是很规则。拿英语来说,发音特别不规则,而不规则就是学习的难点,也就是英语的特点。”Jane听得有点玄了:“你举几个例子呗。”

Mann写出了一串单词:

    Christ 基督     

    Christian 基督教徒,基督教(徒)的

    Christianity 基督(宗)教    

    Christmas 圣诞节

    Christen 为……施洗礼;给……起(教)名

“来,念念。”他说。Jane想了想,说:“显然有诈,我不念,免得你笑话。哎呀,还是你直接说吧,别卖关子了。”“行!”他就念了:

    [kraist]              

    [5kristFEn]

    [kristi5Aniti]     

    [5krismEs]

    [5kris(E)n]

“瞧,Christ在这些单词里,读音各异——多不规则啊!以后每年过圣诞节,血拼狂欢之余,可别忘了复习这些单词哟。哈哈!”Mann笑道,“还有,你知道为何Christ要译作‘基督’吗?”Jane回答:“不知道。”“Christ全译是‘基利斯督’,简称‘基督’。”Jane就跟着念了一遍这些单词。

Mann指出她一个问题:“你注意没有,我们上海人,南方人,大概是受方言影响吧,读辅音结尾的单词时常常会不经意加个很轻的[E]出来?你念的Christ就是[5kraistE]。这个习惯可得尽快改掉。”Jane说:“是么?还有方言影响?”“当然有啊,记得相声里都说过这个问题呢。有些地区的人学英语,读windows都是‘温斗丝’,right也成了‘赖特’,都是方言影响的结果,甚至自己都没察觉,也算是中式英语(Chinglish)的一种体现吧。”

“那是不是就该拿腔拿调地学语音呢?我去过伦敦,那里有些人说话真的好夸张呀,起伏就像苏格兰的山峦。”Jane感叹道。Mann说:“语调先搁下不说,单词念好,跟着标准读音反复操练模仿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矫正语音的阶段。”

Jane说:“哦,我晓得了。那单词念准,除了查词典,还有其他什么要注意的吗?”Mann回答:“有啊,重音就是一个。好像是林语堂,还是什么民国大神,曾经说过,重音是单词读音最要紧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重音放错地方,听起来特别别扭,有时还会改变单词的意思。且等我再给你几个例子——啊,废纸都写完了!快找找,你包里还有吗?” 
Jane从包里拿出纸来,Mann便写下一个comment:“看,这词什么意思?” “评论啊。”“对。但是词性呢?名词还是动词?”“名词、动词都有。” “基础还行啊。那重音呢?”“名词在com上,动词在ment上吧……”从Jane的语气里,Mann听到了犹豫。“你确定?”“我……不是……很……确定。”Mann哈哈一笑:“不是很确定,就是不确定。学英语,最忌不确定。你不确定,你也没有母语的语感,那你怎么玩下去啊,还不是瞎蒙呗!”Jane被他说得有点儿不好意思,赶紧掏出包里的Casio电子辞典,一查:“哇,原来动词和名词读音一样的啊!”

Mann没接话茬,只顾又写下一个influence:“再试试这个。”Jane想了想,回答:“这个我确定,动词和名词读音一样,重音在flu上!”“答对一半——蒙对一半!读音是一样,但重音在开头的那个in上。当然,我要告诉你,你如果查过美国的词典,会发现美国南方是有重音在flu上的读法的。” “瞧,瞧,瞧!我说flu也是有根据的喏!”“可你并不是知道这根据才说重音落在flu上的啊。你是瞎Tom撞到死Jerry!况且——”“况且什么呀?”“况且——这点很要紧——况且我们是外国人,学英语要学标准的。你见过现在对外汉语一上来不教普通话,而教温州话的吗?”“没见过。不过——”“不过什么不过?这是学习语音的原则,等你学好标准读音,再学唱黑人rap吧。” “什么呀,你都不让人把话说完。我是想问,不过,有时词典自己都给出两个读音,我可怎么选啊?”“哦,这种嘛,就要看情况了。如果是英美差别,则英粉从英,美粉从美,不用多说。如果不分英美,单列两种,也就是编词典的人认为第一种更通行,你就放心follow the herd好了。”“啥叫follow the herd呀?”“随大流呗。”“明白了。”“考究点的,”Mann坐直了,一挺胸,“如我,把认得的单词常见的各种读音都记下了,这当然更得辛苦点儿咯。嘿嘿。”Jane故意奉承道:“那是!您本事多大呀!脑容量亚赛过Western Digital1了!”

Mann此时突然想起什么,“唉”了一声。“怎么啦?”Jane问。“什么脑容量呀,其实是当年受过刺激。”“刺激?读个单词能刺哪门子激呀?”“说来话长,大学时选过一门课,叫《英语语音学》。内容呢,是怪枯燥的,老师上课全是挂图啊,把个人脑袋竖着劈下来,看看读这个音时舌头在哪里,读那个音时气流怎么出,然后是一堆读音规则,记得我的同学们昏天黑地。”“你的同学们?咦,那你呢?”“我?我懒啊,我睡着了……”“那考试怎么过啊?你拜了春哥?”“那时春爹都不知在哪里呢。我就裸考呗,是口试,老师给了张纸片,上面25个单词,我就念对了俩。”“俩?挂了没?”“没,老师慈悲着呢,可是瞧着他失望、摇头、叹息,我就受刺激了。那俩单词,我记得很清楚,一个是forehead,读[5fCrid],不过今天读[5fC:hZd]也完全没问题了,虽然是 second choice;另一个是 prayer,这个就好玩了。”“怎么说?”Jane很好奇。Mann苦笑道:“老师的本意是考我[prZE(r)]的读音,读这个音时,单词的意思是‘祈祷文’,可我读的是[5preiE(r)],意思是‘祈祷者’,勉勉强强也算我蒙混过关了。真是恩师啊!”“那后来呢?”“后来恩师辞职去美国一牛掰大学当图书馆管理员去了,课也取消了。学弟学妹有福!”“什么话!”

Mann从浩茫心事中回转神来:“言归正传。所以啊,你不能像我那样丢人了。你要好好记音标,练发音。当然,光是单个儿记单词还不够,把单词凑成句子都给念准了更要紧,因为口语里,多数时候你是说句子,而不是蹦单词。这连词成句,花头可就大了。拿最常用的Thank you来说,作俩单词看,谁读都没问题,可作一句句子看,就不能读完了Thank再读you,你得把k和you连上,听来仿佛是一个双音节的单词。这就是‘连读’。再说重音,要表示谢意,那是Thank和you读得差不多轻重。你若特意读重Thank,那就是说我‘谢谢’你,而不是对你有其他企图;若特意读重you,那就是说——”Jane抢答了:“就是说,我谢的是你,而不是别人!”“嗯,你考语音学肯定挂不了。”“还有什么规则不?我包里草稿纸带够了呢!” 

傲Mann与偏Jane:英语学习问答录(四)

Jane说着,果真从包里拿出一叠草稿纸。Mann哈哈大笑:“别,别,语音这东西,要说起来,规则是有几条。前面讲的‘连读’之外,还有‘浊化’、‘失爆’——不是海淀银枪小霸王那个‘施暴’,别误会哈。这些嘛,展开去,乾坤好大。记得丹麦以前有个语法大神,是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叫Otto Jespersen,写了七卷本《按历史原则编写的英语语法》,开头两卷就是讲语音,好复杂,我直接跳过了。言归正传,你呢,要掌握英语语音规则,不如买本小书来看看,网上也有不少人整理过,再去土豆、优酷或者微博上找点示范的视频、音频,效果会更好。记住:平时操练起来,切忌求快,先想好了再说,一边说,一边用耳朵记,再往后舌与耳协调好了,听力、口语贯通就容易许多了。”那厢Jane还是忙着写,没少记。

Mann端起咖啡,喝了一口:“啊!完了!”“什么完了?”Jane问道。“没放糖——当然,关于语音,我想,我也讲完了,换个话题,说单词吧。”Jane一下子兴奋起来,坐直了听,脸上泛起的红光让Mann想起气功带功报告现场的忠实听众。“我知道,整个中国,港澳台不算,说起学英语,简直就等同于背单词,”听这口气,仿佛Mann已立于华山之巅,“这当然是不对的。为啥不对?因为专注于单词,没法连词成句,编句为篇,就好比你拥有一大堆砖头,却盖不起一间屋。话也说回来,砖头是基础,重视很必要。”Jane叹口气:“哎哟,说了半天,不是一大堆砖头,而是一大堆废话。”Mann“切”了一声,又喝了一口:“你以后自然知晓这话不是白讲的。话说,我最近把微博的大V给去掉了,你瞧见没。”Jane点点头:“何止呀,连头像都换成个坂东玉三郎扮演的光源氏了呢。”“算你有眼力。去V嘛,倒不是被和谐,而是我主动申请的,因为原来认证信息里有‘英语’二字,天天都接到好多私信,问我怎么快速记单词。”“对啊,问得好,怎么快速记单词呢?”Mann两眼一瞪:“糊涂!我前番都是白讲了!哪有什么捷径?!”Jane立刻缩了回去,喃喃道:“对,对,学英语,没近道可抄……对了,我同事下班都拿本词汇手册背,这个算正道吗?”“你去看看他那本词汇手册,第一个是abacus,第二个是abandon,第三个是abdicate的话,那就是邪道了。”Jane顿生疑惑:“邪道?为什么呀?世面上单词书可不都是这么编的吗?”“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第一本这么编,后面的东施效颦罢了。为何我说这是邪道?原因很简单,按照字母序,无论是顺序,还是逆序——我见过有人吃饱饭,编过逆序词典——相邻的单词长得都很相近,容易混淆。而且,你背来记去,一时半会儿,脱不出一个字母,多挫败啊!”Jane一拍大腿:“说到我心眼里去了!真是挫败呀!”

Mann喝了第三口:“所以,背这种词汇书,不如背词典去。词典编得还严谨些呢。但背词典,显然是很不实际的事情。因此,你得想别的办法记单词。”“求大师开示!”“开示你妹!我可不要入定!其实,很简单啊。我且问你:今年是什么年?”“蛇年啊。”“好,蛇年,没错。去年呢?”“龙呗。”“再往前呢?”“兔子呀。问这些干吗?”“十二生肖没给你启发吗?”“启发?我想想哦……明白了!你是说按意思,联想着记,对吧?”“没错。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记,这是主要的方法。就拿abacus来说吧,可以和calculator、computer一块儿记。abandon呢,与forsake、give up一块儿记。你看,a、c、f、g,顿时就跨越四个字母了。哈哈!”“对哦!再来,再来!那abdicate呢?这词儿和什么记啊?”Mann一笑:“亏你还天天追《唐顿庄园》,和Duke of Windsor一块儿记呗!不爱江山爱美人——美国离婚老女人,简称美人。”Jane巨汗:“你太毒舌了!”“毒蛇?今年蛇年,我就拿蛇当个例子,说个复杂的联想记忆给你听听。”Jane想解释都来不及,Mann劲头十足:“有个@英国布莱尔 整理了一条微博,里面的单词都和蛇有关:毒液venom,尖牙fangs,毒蛇venomous snake,鳞片scales,叉状舌forked tongue,冷血的сold-blooded,耍蛇艺人snake charmer,蛇咬伤snake bite,眼镜蛇cobra,蟒python,蜕皮to shed skin,毒腺venom gland,盘绕to coil/wrap around, 蛇皮snake skin。”一边说,一边抢过草稿纸,写了下来。Jane仔细看着。“我呢,再给他补充补充。在中国,蛇叫小龙;英语里dragon有个古义:大蛇。蛇盘起,藏头尾,动词叫debruise;形容词recurvant是说蛇盘卷起准备攻击。我又想起柬埔寨吴哥地区的盘蛇寺,英文里有个ophiolatry,是说对蛇的崇拜,重音在第二个o上,前面的ophi-是表示‘蛇’的词根。《葫芦兄弟》里的‘美女蛇’可叫serpentess——可别听蔡明谈聊斋呀!”Jane笑喷。
傲Mann与偏Jane:英语学习问答录(五)

Jane笑罢,又看了一遍自己的笔记,叹了口气:“唉,你说的这些单词,真的好难啊!我怎么都记不住。”

Mann紧接着说:“不止是难吧。我把你下半句话也说掉好了:‘而且没用!’”Jane于是又腼腆地一灿:“我又不是吃英文饭的——再说,就算吃英文饭,几个人能吃到ophiolatry这一口呀?想想都觉得如吴哥窟一般遥远呢。”

“你呀你,我又不是就词论词,”Mann解释道,“主流的语言里,哪个没有些稀奇古怪的辞藻呢?这类怪词——肯定也是难词——是这些语言的特色无疑。但不是核心。我们要掌握的,首先是核心。拿星系做个比喻的话,就是先要占据了太阳,然后再考虑金星啊,地球啊,兴趣和实力都高涨的时候,再发展到海王星不迟。太阳是什么呢?就是一团最常用的词和词组咯。别的不说,就看set吧,本身有多少意思和用法?又衍生出多少词组?一时半会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谁要是编词典呀,遇到set准保头大一圈。据说,在独步天下的《牛津英语大词典》里,set是篇幅最长的词条,1989年的第二版印刷本里,就占去蝇头小字拼成的几十页呢。还有do啊,make啊,再拖出各种介词,做起来都是大文章,学起来也是最费神。”Jane连声应和:“可不是嘛!give in、give out、give up、give off,一大串,搞得我头都晕了,各种考试还就喜欢往这上面出题。真讨厌。”

“考太多,是无趣。但这不考也不行。英语的重中之重,就是这些词,这要不掌握,就奔那些多音节的难词去,那是要出大问题的。我就遇到过一个朋友的孩子,她很好学,很刻苦,总听她爸爸说在背词典,读莎士比亚。有一回,拿着作文来让我看,我一瞧,这就是把一堆英文词,而且是我根本就不懂的英文词,像什锦靓丽的新疆玛仁糖一样,堆砌在一起。随处看一处细部,我都暗暗赞叹:‘怎么这种词儿,她都会用?我见都没见过呀!’但几个几个读,愣是一点sense都make不粗来,不——粗——来!”“呃——好吧,还真有这种学界奇葩呀?”Jane问。Mann不同意:“不能说是奇葩,人家小姑娘也是想学好英文,就是大概太过心急,走火入魔了。我就拿张三丰教张无忌打太极拳的经验,劝解她,叫她把学到的东西先忘掉,回头再从简单而扎实的教材入手,不要一入门就好高骛远,从马步扎起来呀,扎呀么扎起来!”Jane点点头,又记了一笔:“那怎么扎呢?”“有个笨办法,也是最牢靠的办法,就是读词典。”“读词典?你不是刚刚嘲笑人家背词典吗?怎么又要我读词典了呢?”“我说的‘读词典’,就是读词典里最常用的这些词,一条条读,仔仔细细,反反复复,能记多少记多少。不过,别从set入手哦,那样估计半个小时就彻底泄气了。明朝的王阳明夫子可说过,要从简单的学起,否则上来太难,毁掉兴趣和信心,就不好办了。不妨读读几个介词嘛,用法不要太复杂的那种,比如between和under。自己做个安排,慢慢地往篇幅长的词条去。还有,不要读一般的英汉词典,要选朗文、牛津这种英汉双解的学习型词典。”Jane停下手中笔:“啊?词典也有讲究的吗?什么是学习型词典呢?”“这个名词呢,是挺迷惑人的。其实,哪本词典不是给人学习的呢?要学的,都是能从中学到不少语言的知识。而这类‘学习型词典’,就是外国人专门为了帮我们母语不是英语的人学习英语编出来的,常用词、常用义解释得很详细。要知道,两种语言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映射,很多是纠缠态。深奥处,光拿汉语说不清的。”

“一一映射?纠缠态?你又把话题搞复杂了喏!能举点例子吗?哪些是汉语说不清的呢?我看周围同事查查金山词霸,都说得挺清楚的嘛。”Jane满脸疑惑,望着Mann。Mann两眼望天,开始思考。
傲Mann与偏Jane:英语学习问答录(六)

“金山词霸,说得清吗?”Mann质问道,“反正我是不用的。我邻家的孩子,在大学读英文系,就抱怨他的老师上课盯着金山词霸的例句用啊用,板书抄啊抄。结果是,金山词霸怎么错,这位老师就怎么抄。‘霸’、‘王’不是靠自己吹的,是要用经得起专业批评眼光的质量赢得的。”

Jane点点头:“是呀,大家都抱怨时代浮躁,自吹自擂也是表现之一吧。可是,我身边还是有很多人信这一套啊。”Mann呵呵一笑:“他信任他信,什么速成啊,包过啊,业界良心啊,人生导师啊,他想送钱与人,你拦也拦不住,对吧?只要你别信这套邪,踏踏实实学,就是不浮躁了。而自己不浮躁,时代才能不浮躁,自己浮躁了,哪怕整个时代都沉静下来,也白搭呀。”“哟!”Jane手中笔往桌上一按,“还笑话人家冒充人生导师,我看你心灵鸡汤卖得也挺积极啊。”

Mann顿时泄了气,伸手拿包:“好,不卖了,不卖了,收摊回家去也!”“可别啊,亲!”Jane拦住不让他走,“你前面说的那个什么‘一一映射’,‘汉语讲不清楚’,我还没弄明白呢。不许就这么走了!”Mann那是故意卖关子:“您还惦记这个呀?行,再坐会儿,说说这个‘一一映射’。”Jane神奇立刻又严肃起来:“俺这项洗耳恭听!”

“这个概念,在数学的英语里,叫one-to-one correspondence,一个集合里的每一项,能且只能对应到另一个集合里的每一项。数学是很理想的,而语言却是极现实的。如果把英语看成一个集合,汉语看成另一个集合,那么在这两个集合之间,这种一一映射关系是很少的。”Mann这么一说,Jane顿时理解了七七八八。她想了想,问道:“两种语言,视为两个集合,这个我同意,但一一映射怎么少了呢?其实很多啊。就说最简单的吧,‘书’和book,不是一一映射吗?‘书’就是book,book就是‘书’。挺专一的呀。”

Mann闻之一乐:“那是你没多想。我且问你,‘书本’英语叫啥?”“额,还是book吧?”“那‘书籍’呢?”“大概,也是book吧?”“查年月日的‘历书’呢?”“还别说,这词儿我知道,有点难,叫almanac。”Mann双手抱拳:“不能小瞧你啊,词汇量挺大嘛。可你再回头想想,这汉语的‘书’和英语的book还成一一映射吗?”Jane似有所悟:“这要再说是一一映射,我数学就是体育老师教的!可是——”

“可是什么?”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起一一映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呢?”

“哦,这是因为,很多语言学习者的意识里,根植着这个错误的观念:外语学习就是在词汇层面上,在外语和母语之间,建立起大量的一一映射。今天微博看了没?”

“看了,不知你要说哪条。”

“@头条新闻 那条,说成都机场大巴车身上英语标识的。”

“哦,想起来了!‘候机楼’给翻译成了hou machine building,对吧?笑死我了,当时。”

“你注意到没有?hou自然是混蛋翻译,但‘机’作machine,就是我说的‘一一映射意识’在作祟啊,”Mann这一点到关键,Jane便豁然开朗:“难怪!这样想来,国内好多地方的英语标识错误,都是因为数学学得太好了,哈哈!虹桥机场东航的那个‘请在一米线外等候’,‘一米线’是one rice thread,就是映射得太一一了。嗯,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Mann继续解释:“汉英语言之间,更多的情况是‘多多映射’,对对多。‘书’、‘书本’、‘书籍’对应的,都是book,而‘书’前是‘藏’,那就要用library,‘书’后是‘房’,那就要用study。反之亦然,book可以对应‘书’、‘书本’、‘书籍’,在do the books里,就成了‘查账’的‘账’,作及物动词,就是‘订’或‘预订’。”
“嗯,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英语的单词和汉语的字或词语,很少能发生一一映射。双方各自再接受一台‘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整形手术,那就愈发错综复杂,难以相认了。所以,学外语,哪里是捧着本剪刀加浆糊拼凑出来的什么红宝书、黑宝书,就能搞定的事啊?”

“哎呀,你这么一说,我突然信心重挫,顿感前途渺茫了喏!”

“千万别泄气!忘记我开头说的了吗?要心定,须志坚,哪怕泰山崩于前,照样淡定学语言——不行,我又开始贩售鸡汤了。其实吧,每一门语言呢,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特点规律的,否则我们也编不出课本,没办法教学了,对吧。”

“对,对,你说得对。”

“别光是唯唯诺诺啊,要开动你的脑筋,想啊!”

Jane一时摸不着头脑:“想啥?”
傲Mann与偏Jane:英语学习问答录(七)

“呃……想啊,想,想想咱汉语有啥特色呗,”Mann回答。

“汉语啊,”Jane自觉中文是母语,哪有说不清个究竟的呢,“方块字呗!”

“嗯,不错,这是个非常大的特点。英语用拉丁字母拼缀成词;汉语是方块字,一笔一划构筑起来。这个是显著的区别。”

“那还有不显著的啊?我想不出。你倒举个例子我看看。”

“还是说book和‘书籍’吧。一对比,你就看出‘书籍’是多么有中国特色了。”

“中国特色?‘书籍’还有啥特色,不就是俩方块字吗?”
“对,不是一,是俩!”
“俩?俩就俩呗,有啥文章可做?”
“可做的文章,就是‘书’即是‘籍’,‘书’不是‘籍’。”
“别啊,大师!您这是要谈禅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Jane这样的金融从业者,是痛恨云山雾罩的。

“不谈禅,色色空空,留给会入定的去说,我们谈汉语的特色。你想啊,合起来看,‘书籍’是一个整体,‘书’和‘籍’是同义词,对吧?”

“嗯!”Jane到底聪明,马上悟出:“拆开来呢?分开看,各有各的特点,‘书’和‘籍’还是能在意义上互相区别的。对吧?”

“对啊!这就是汉语相对英语的一个特色了,在词汇方面的特色。清代有位学者,叫段玉裁,他给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加注,注解里就总结了这个现象,叫‘浑言则互明,析言则分别’,很有名,北大的王力先生以前讲座经常提到,就是这个意思。再说英语,Jane,你不妨回忆一下,英语里这样同义词并列,来表达一个概念的现象常见吗?”

Jane想了想:“有还是有的吧。不过,要说常见不常见,这种并列结构,还真的不像咱汉语这么多。”

Mann点点头:“是的,很多时候,现代汉语里,我们不得不使用并列结构的词语。举个例子吧:‘我英语没考好,受打击了。’这句话里的‘打击’就是并列结构的动词,‘打’和‘击’是同义的,‘击垮’也可说‘打垮’,无非‘击垮’是书面语。细分也有差别。平日‘打’用得就比‘击’多。你说‘妈妈打了我’,很自然。‘妈妈击了我’讲出去,对方多半听不懂的。而‘一击毙命’,不能改作‘一打毙命’。但是,你要表达‘我受打击了’,还非得用‘打击’,‘我受打了’、‘我受击了’都不行。可以说,这个意思,就给‘打击’绑架了,是‘打’和‘击’结合出来的产物,拥有‘打’和‘击’单独不具备的新语义。”

Jane用笔杆敲击了一下桌案:“好!下面的,我替你讲:但是,英语要表达这个‘打击’的意思,一个frustrated就可以了,而不要frustrated再配上一个同义动词的过去分词。是也不是?”

“是也,是也。哈哈。就算要再配上一个同义动词的过去分词,这种用法也极少出现在日常对话里,而更可能是文学作品,譬如诗歌里。所以,从这个例子,你可以看到汉语相对英语表现出的一个词汇方面的特点。”

“嗯”,Jane喝了口咖啡,“词汇有特点,那句法也一定有特点,对吧。”

Mann一瞪眼:“那可不是!五千年文明是白给的吗?来,这回考考你,找个例子,说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句法差异——你可找个典型的给我瞧瞧哈。”

Jane低头沉思片刻,突然笔杆又是一击桌案:“有啦!英语里说‘我和你在咖啡馆谈话’是I am talking with you in a café. 不说I am in a café talking with you. 而汉语呢,说‘我和你谈话在咖啡馆’就非常别扭。这个回答满分吗?”

“不错,让李勇给你三颗星再送台微波炉吧!——‘我和你谈话在咖啡馆’,的确别扭,谁这么说话,不是古书读傻了,就是周董唱歌了。”

“不许说我家Jay的坏话!”Jane怒了。

“我没有啊,我只是说,古汉语是状语后置很正常的,现在除非写歌词凑押韵,否则就不自然,不会有人说。还有,你看有些文章谈翻译,特别是老一辈,很爱说谁谁谁把双关语译得如何玄妙,非常逆天。说穿了,无非是在英汉语言的差异中,瞎猫撞了死耗子,堪称幸运,可以骄傲,但切忌以为这个就是真学问,埋头往里钻。这里头就是死路一条,会让你走火入魔的。因为,英语和汉语,漫长发展的历程中,互相之间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形态各呈异彩。我们学习英语,更多精力要放到差异上去,而不是相似之处。打了比方,就是红玫瑰与——”

“白玫瑰?”Jane马上想起Eileen Chang来了。

“不,红玫瑰与白牡丹,”Mann拂了她的兴。
傲Mann与偏Jane:英语学习问答录(八)

Mann打这比方,说汉语和英语好比是红玫瑰和白牡丹,一时非常得意。Jane呢,因为没猜着,就给他气坏了。Mann赶忙劝慰:“气气也好,要的就是你有个思想上的正本清源,不要再盲目追求汉语、英语之间的相似,而且认为因为有这么些点上,两种语言是相似的,所以就存在学习英语的捷径。”

Jane还是不买账:“学英语,嗯,你一开始就跟我说,是没捷径的。我也给你脑子洗过来了。可是,你不能否认,有些真的是很心有灵犀的呀!”Mann笑出了声:“行啊,你心有灵犀个我看看!”

Jane说:“《中国合伙人》看了没?人家新梦想靠什么起家的?在那个杨大爷开的炸鸡店里,成校长教单词,不就是pregnant——‘扑来个男的’吗?”Mann边笑边摇头:“唉,那是正经八百教英语的吗?那是厨师学校名声不好了,神话要破灭了,砸笔钱来继续造个神话呗。这种巧合,怎么说呢,纯属巧合啊。巧合能有几个?你说英语的marine和mermaid、法语的mer和拉丁语的mare,这些里词的mer或mar是读音有些相似的,那才叫捷径,因为那不是巧合,而是历史语言学上证明了,有相同源头的。哗众取宠,玩弄愚人,靠这个骗点钱,没问题,但学好英文,没门!说到底,还是英汉两语的本质差距,就像白种人与黄种人。”

“那英语里不也有dim sum和kung fu吗?”Jane争辩道,“英汉语言是越来越往一处走了呀。”Mann仍是不屑:“你回去翻遍词典,数一数,这样的词,一共有几个,再算算整本词典里的词,就明白占了区区多少比例。你要说往一处走,或许有,但一定是汉语往英语处走,而不是英语往汉语处走。”

“这?这算不算带路党的言论啊,你!”Jane有些吃惊。Mann说:“带路不带路,这是太上纲上线了。语言呢,是科学,科学是要事实就是的。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与西方的接触交流,总体来讲,越来越多。但绝对西风压倒东风。从词汇,到语法,越来越西化,尤其是英语化。甚至,你看那些研究汉语的语法书,实在都脱不开英语语法的影响。”

“哈哈,‘东风压倒西风’在《中国合伙人》里也有哦!是刷在开新梦想学校的旧厂房墙上的标语。那你给我点‘西风压倒东风’例子吧!”Jane听得一愣一愣。Mann拿起手机:“瞧!这是啥?”Jane说:“手机啊!”Mann问:“学名?”“移动电话,是吧?”“算是吧。那香港管这叫啥?”“呃——我不知道。”“叫‘手提电话’。瞧,三种说法了,对吧?”“嗯。”

“根子呢?为什么会有这三个词?”Mann问。Jane答道:“因为有手机这个东西呗,所以才有了这些叫法。”“对,没错,因物生词,再经过翻译,我们就有了‘手机’、‘移动电话’和‘手提电话’。可手机是我们汉语民族发明的吗?”“大概,或者说,应该不是的吧。”“哈哈,你再看看周围,魔都的繁华里,有多少是舶来之物,译出之词?”Jane望了望四周,发现数不胜数。

“至于语法,”Mann说,“我不是研究汉语言的,没有什么资格说太多。但我推荐你看看商务印书馆出的一本小册子,是老辈学者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没多少页,地铁里上下班几天就能读完。朱先生讲了汉语语法很多特点,常常比较英汉差异,而这些差异,在我看来,越来越不明显了,就因为英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你说是粗暴入侵也好,你说是潜移默化也罢,总之很难抵御。所以,前阵子有一群吃饱饭撑着的书呆子,批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很多英语词,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玷污,实在太可笑了。今天不说iPhone的话,你用汉语怎么表达?苹果手机?不说iPad的话,你用汉语怎么表达?苹果平板电脑?听着会不会觉得你该吃百忧解了呢?”

Jane立刻反驳:“你好刻薄啊!还歧视忧郁症患者!”Mann连忙解释:“没有,没有,我就是打个比方,比方而已,嘻嘻。”“这个没这么便宜!”Jane说,“得罚你!”“怎么罚?”“你前面提到翻译,说这些东西,都是靠了翻译,才有名词产生。就罚你接下来说说翻译吧!”Mann一拍胸脯:“没问题啊,这个我拿手!不过——”“不过什么?”“跪求咖啡续杯!”


(待续)

作者相关作品

英华拂尘录〖第一辑〗

语法啊,语法

英文系怎么办

英文系切忌“自由而无用”

牛津版《罗马帝国简史》漫谈(不断更新中)

如有意捐资赞助
作者之文化事业
请垂函或支付宝
[email protected]
 
* * *

欢迎订阅我创办的英汉双语休闲刊物Shanghai Morning Herald《魔都晨曦来临》

微信ID: shmorningherald

微信公号及新浪微博:魔都晨曦来临

豆瓣(小站):魔都晨曦来临
近日很多网友at我,让我评评招行信用卡。我原不是很想表态,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大爱中国银行,我说任何话,会被认为带有偏向性。
但是,午饭后来到办公室,同事告诉我,她的同事,也是我的学妹,其招行信用卡,3月中旬被盗刷了2000美元。我就跑去学妹办公室,向她了解完具体情况,又想说几句了。(有几句,其实我在微博里说过不止一次。)
 
她持有的是招行携程联名卡银联威士(VISA)双标版,也就是俗称的双币卡,额度为人民币15000元或等额美元。申请此卡是在2009年,是唯一的信用卡,但平时用得不多,出国消费过。
 
2009年以来,在哪几个外国用过呢?亚洲是印度和印尼,欧洲是法国和西班牙。
 
注意:学妹对信用卡安全使用并不是特别了解。我问她平时是否把卡背面的三位码(如是带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标志的卡,三位码则可能在卡正面)用贴纸掩盖时,她说没有。因此,在海外,她可能也不曾注意遵守“刷卡必须当着持卡人之面进行”等原则。
 
盗刷很刁钻,是在某周末的凌晨,在一家叫iherb.com的海外食品销售网站。第一笔刷了2000美元,成功。然后又分数笔,每笔数百美元,刷了,但因额度有限,没成功。招行随即来电,问她是否需要提高额度,以保证此类刷卡顺畅。她报称:根本不是自己所刷,要求取消前面这笔消费。招行客服回复:无法取消,须等商户向VISA请款后,才能进一步开展调查。无奈,她睡了。
 
醒后,电话报警。警察上门初步询问,发现涉案金额较大,就开车接她去警署做了笔录——没有用车送回。
 
此后,据她说,招行客服一直很拖拉,从不主动联系她。招行坚称:须商户向VISA请款后,方可介入。期间,她试图电邮联系iherb.com客服,对方无任何回复。但她没有自行联系过VISA。
 
奇怪的是,直到今天,这笔2000美元,商户都没有向VISA请款。这就导致她的信用卡额度几乎用满,无法另谋他用。当然,她愤怒地对我说:“等这件事情过去,我会在招行整体销户,再也不用这家银行,无论是信用卡,还是借记卡。”当我向她推荐中国银行的卡时,她直拒:“CCTV报道过,中国银行也很可怕!”囧煞我也。
 
在此,针对最近招行卡频繁发生的盗刷,我给出如下建议:
 
1. 任何信用卡,三位码(通常在卡背面,有七位数字,后三位,就是“三位码”,多用于网络、电话消费或验证)一定要保护好。随便你怎么记,反正平时要用贴纸遮盖。

2. 任何信用卡,卡号、有效期、姓名等信息一定要保护好。在高级消费场所,如尖沙咀广东道路易威登旗舰店或外滩百达翡丽源邸,不要让侍者一本A货的皮夹,就叼走了你的卡卡,要改请他引导尊驾莅临结账处,你亲眼看着收银员刷卡操作。

3. 不用双币卡(这里说的卡,除非另作说明,皆指信用卡,而非借记卡)。双币卡,也就是银联(China UnionPay——Union和Pay之间无空格)标志配上一个外国卡组织标志(国内常见的是4开头的VISA、5开头的万事达MasterCard、3开头的日本的JCB、3开头的American Express)。双币卡是与国际接轨度不高的时代里的特殊金融产物,我相信,是会渐渐淘汰出市场的。国内,就使用单银联卡(现在发行的,均以62开头)。国外,还可用单外币卡,这个后面再叙。用双币卡,在境外消费,无论是实体POS机抑或网络,更易遭遇坑爹的动态货币转换(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简称DCC, 此处不赘),招致全单6-8%的多余费用。(但并不是说,单币卡就没有这个风险。)

4. 单银联卡,是否要设置消费密码呢?取款密码是肯定要设置的,不过尽量不要用信用卡取款,除非你也能3天净赚60万。理论上,不设消费密码,仅凭签名,很赞。这样万一发生盗刷,就核对签名,不是持卡人签的,持卡人就没有责任。但这是理论上,亲!理论上,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所以,不想惹麻烦的话,单银联卡也要设消费密码。自己看好它,自己看好卡!如果看不好,说明不配用信用卡,你可都销了吧。

5. 单外币卡——大陆发行单外币卡的,只有中国银行国际信用卡公司(简称中银卡司,据说并非中行全资)、东亚银行(中国)和花旗中国,前一者提供美元、英镑、欧元、澳元、港元五个币种的VISA和MasterCard卡(英镑只有MasterCard),后两者只提供VISA的美元。境外使用要非常小心,因为这两个卡组织对一般POS消费,不提供设置消费密码的服务,只靠收银员阿姨凭业界良心验证POS单上的签名与卡背面的签名样本是否一致(所以,你的签名样本,在你本人能轻易复制书写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可能地复杂)。网上,这两个卡组织提供有限范围的大额消费验证。所谓有限范围,就是说,只有支持卡组织大额消费验证的网站(如部分海外航空公司,有专门标识,叫SecureCode之类的),才会由银行向你手机发送验证密码。所以,单外币卡消费,无论在哪里,都要临深履薄——著名的盗刷区包括东南亚和澳洲和因特网。此外,近年中国银行推出环球通银联MasterCard双币信用卡,号称免一切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转换费;中国工商银行不甘示弱,推出银联MasterCard双币信用卡,号称免美元与11种主流外币之间的转换费。这两种卡,本质上,还是3.中讨论涉及的双币卡。

6. 我自己的用卡组合:虽然有60多张大陆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但国内主刷的是中国银行单银联白金卡精英版、东亚银行单银联标准金卡和交通银行各类超市卡与东航联名卡。中行有双倍积分(虽然号称3月1日起取消了,但因为系统落后,至今难以实行),卡面比较装逼,在门店可以当VIP卡用,领个贵宾号——然后,发现前面所有人都是这种贵宾号。东亚,餐饮类(商户编码倒数第8至5位,须为5812、5813、5814,并不管商户叫“杏花楼”还是“俏江南”)双倍积分。交行呢,消费回报率业界第一,和招行的渣滓积分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而且交行风险控制也是变态地严,动辄要封你账户。再说招行,积分极差之外,风控也很糟糕。举一个例子,就说明问题了:去年秋天,我和上海移动发生争执期间,手机号码无法使用,自然接收不到任何银行发给我的网络消费验证短信,但只有一家还是能用——招商银行。方便吗?当然方便。但方便到一定程度,就成安全漏洞了。

7. 要避免借记卡大额盗刷的话(虽然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比信用卡盗刷,要小得多,但据传招行最近不巧发生过一宗),有个小窍门:拿卡内多余的钱去买每日可购入赎回的短期保本理财产品,账户内留小额余款即可。我就一直买上海银行、兴业、招行、中行的(我不喜欢招行信用卡,但招行的金葵花借记卡和专业版网银,我三年来,异常钟意,不能一棍子打死)。别告诉我,你平时POS机和网络上刷的都是借记卡,我会代撒切尔夫人鄙视你的。更别告诉我,你连借记卡和信用卡都分不清,我会代梅尔·斯特里普女士一起鄙视你的。
 
以上这些,是学妹招行卡遭盗刷引起的一点想法,不太专业,谨供广大信用卡用户朋友参考。
 
总之,在这个日渐纷乱的世界里,最好的策略,就是小心,小心,再小心。
 
【免责声明】本人医学外行,努力拥护稳定。译文如有错谬,希请不吝指正。

参考网站: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

香港政府一站通:预防禽流感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与策略中心(综合报道,可读性最强)

2013年4月21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与策略中心:2013年4月13日新闻摘译

1. 本周末确诊病例稳步增加。全国迄今共计102例,其中死亡20例。

2. 新确诊病例以50岁以上男性居多。最新3例分别来自上海(1例)和浙江(2例)。

3. 新确诊病例发病期分布于3月30日到4月16日,即表示禽流感并未停止传播。

4. 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确定病毒源头之前,会出现更多的人感染病例。

5. 根据目前的情况,病毒并不容易(按:此前报道用辞是“没有”)发生人传人,但对病毒基因的分析研究显示,病毒可能正在适应哺乳动物宿主,包括人类。

2013年4月13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与策略中心:2013年4月13日新闻摘译

1. 北京发现首例感染,患者是7岁女童。这是中国东部江浙沪皖以外的第一例。全国现报44个确诊病例,11例死亡。

2. 美国专家表示,由于北京远离目前的发病中心,突然出现确诊病例,足以引起忧虑。可能性有三种:(一)这次的致病禽鸟与中国东部的属于同一批。(二)北京本地的禽鸟已经感染病毒。(三)已经发生人际传播。目前尚无法确定是哪一种。

3. 必须极力避免更多的人感染病例出现。因为一旦病毒在人体内变异,更容易发生人传人。目前还是没有患病禽鸟死亡的迹象,无法预警病毒行踪。

4. 根据中国政府通报,所有确诊病例的800多名密切接触者,并无一人病毒检测呈阳性。

2013年4月12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与策略中心:2013年4月12日新闻摘译

1. 根据欧洲疫情监控报告,日本专家团队对比了第一批中国人感染H7N9病例(上海2例,安徽1例,浙江1例,均死亡)与中国市场样本(鸽1例,鸡1例,环境样本1例)的基因序列,发现更多的信号,表示该病毒能有效地在人类和哺乳动物的气道内附着并复制。同时确认全球卫生部门需要认真评估疫情爆发的可能性。

2. 根据对4例人类感染病毒样本的系统发生分析,病毒可能来源相同。血凝素(HA)基因与2011年浙江境内发现的低致病性H7N3病毒高度相似,神经氨酸酶(NA)基因与2010年捷克境内发现的低致病性H11N9病毒高度相似。H7N9病毒的各项内部基因与江浙沪近期流行的H9N2禽流感病毒高度相关。研究结果强烈暗示,新病毒是上述病毒的基因重组。

3. 安徽、浙江2例病例与上海1例病例的病毒核基相似度高达99%,尽管地理位置相隔很远。上海2例则有所不同。人类病毒样本和市场病毒样本中,有5例样本可能来自相关度较高的传染源,而1例上海样本和1例鸽样本可能各有来源。

4. 上海2例毒株和安徽1例毒株显示,病毒经过变异,已提高对人类受体的附着力,因此卫生部门应当评估新病毒的传染性。

5. 就目前的病毒变异情况来看,人类所感染病毒的样本都应该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除上海1例外。该病例的病毒在NA蛋白上发生了R294K变异,这种变异会使N2和N9亚种的禽流感病毒产生耐药性,因此切须密切关注。

6. NA蛋白上的这种变异可能发生在陆生鸟类感染病毒的过程中,所以病毒在感染人类之前,可能已经在陆生鸟类中间传播。但目前尽管有多种猜测,仍未找到宿主。

7. 新病毒表现出NS1蛋白基因模式,可能在感染哺乳动物后,发生毒性减弱。

8. 这些病毒样本已具有不少哺乳动物流感病毒的特征,因此增强了感染人类的能力,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预防疫情爆发。

2013年4月6日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传染病威胁报告(第14周:3月31日至4月6日)(英语原文PDF下载)

2013年4月6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与策略中心:2013年4月5日新闻摘译

1. 截至2013年4月5日,全球确诊病例16例,包括6例死亡。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所有病例中,5例与动物有过接触,其中4例接触家禽,1例接触猪。所有病例的发病日期范围在2月19日到3月29日。

2.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专家认为,目前病毒样本不足以确定病毒传播路径与范围。但中国方面的信息传递很频繁,该组织也予以了密切关注。同时,并不推荐疫区对家禽使用现有的商用H7病毒疫苗,因为疗效尚不明确。

3. 美国专家表示,围绕病毒的很多问题,必须在得到确实数据后,才能解答。同时,提醒公众正确认识“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这两个术语:它们只说明对家禽的影响,而不是人类。此外,公共卫生方面,需要注意避免恐慌,因高致病性的病毒毒株不仅会引发疫病流行,还会切断整个国家的蛋白质供给,对国民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中国今次的疫情,可能与过年(注意1.中提到的发病日期范围)习俗有关:走亲访友会输送携带病毒的家禽。“我们要惊慌吗?不!但我们必须警惕!”

2013年4月6日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4月5日流行病学情况通报——中国境内新增7例人感染A(H7N9)型禽流感病毒(英语原文)

2013年4月5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与策略中心:2013年4月4日新闻摘译

1. 中国政府通报新增病例5例,2例死亡。中国媒体称,病毒在上海一农贸市场所售鸽子中检出,基因序列与病人体内检出者吻合。

2. 首次发现儿童感染(4岁男童),但症状较轻。最近确诊的3例上海病例,其中1例的1名接触者表现出流感症状:发热、流涕、咽喉痒痛。

3. 全部病例来自中国东部(编译者按:四川华西医院新近确诊1例H1N1病例)。

4. 无法确定已发生人际传播,亦无证据表明病毒正在继续传播。但研究过该病毒基因序列的科学人员报告,有迹象表明,病毒已适应哺乳动物。

2013年4月5日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风险快速评估——中国新型甲流病毒H7N9伴随的呼吸重症疾病(英语原文PDF下载)

2013年4月5日

法新社:2013年4月5日报道

1. 英国专家认为,如果只有上海几例个案,不足为虑,但多地区都有确诊病例,这就需要注意了。且由于该病毒对禽类不致命,传播十分隐蔽,恐怕传染范围比目前料想的更广泛。

2. 澳大利亚专家认为,流感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这就说明是具备疫病流行潜力的。由于人类过去不曾接触这种病毒,因此抵抗力为零。

3. 联合国卫生署专家认为,流感病毒的传播素来难以预测,可能引发疫病流行,也可能突然销声匿迹。近五年中,流感病毒只有一次跨越物种界限,传染到人,且后果并不严重。今次造成多人死亡,可见疫情非比寻常。至于前景如何,还需观察数周。

2013年4月4日

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4月3日关于中国境内人感染A(H7N9)型流感的最新情况通报(汉译)

2013年4月4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与策略中心:2013年4月3日新闻(汉语摘译)

1.H7N9病毒可能正在向感染哺乳动物的方向进化,能适应低于鸟类的体温。

2.美国疾控中心专家认为,不能认定禽类是病毒源头,宿主可能是猪或人。基因序列研究表明,病毒或能适应哺乳动物,且已在家禽(而非野鸟)中复制。

3.中美研究人员均发现,该病毒较其他禽流感病毒可能更易附着哺乳动物的细胞受体。

4.欧洲疾控中心报道,该病毒在PB2基因上的变异E627K曾见于H7N7病毒,这一变异当时意味着高致病性、适应大范围宿主、空气传播,但在H7N9上将会如何表现,尚不清楚。

2013年4月3日

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4月1日关于中国境内人感染A(H7N9)型禽流感病毒的若干常见问题(汉译)

2013年4月2日

《自然》杂志文章:新型禽流感在华致死2人(英语原文)
 
首先,要说明,“教皇”是俗称,天主教内部的译法是“教宗”(the Pope)。一如“红衣主教”的专业叫法是“枢机”(cardinal)。不过,这里从俗,还是称“教皇”(如果你想起了双子座的撒加,那就暴露年龄了)和“红衣主教”。

何时选教皇

现任教皇退位(这很少发生,你我算是走运的:六百年来等一回,这一位是2013年退位的前代教皇Benedict XVI,上一位是1415年的Gregory XII)或去世,就要选出新教皇了。一般在教皇宝座出现空缺起的10到20天内,就要选出。

谁有资格当选教皇

理论上,凡是受过洗礼的男性天主教徒,都有资格当选。不过,要当基层神职人员的话,通常都得25岁起码。此外,由于教会法典规定,主教(bishop)必须至少35岁,而教皇即罗马主教,所以35岁勉强可视为担任教皇的最低年龄。为什么说是“勉强”呢?因为教会法典一方面规定所有主教必须由罗马教皇任命或确认其神职,一方面又规定罗马主教只能通过红衣主教团秘密集会,按特殊法则,投票选出。因此,罗马主教,也就是教皇,其实不受35岁这条最低年龄的限制。反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35岁做教皇,就是做梦。

出现极端情况,实在无人合适,可以从天主教会以外的基督教会选——这是教皇Nicolas II在1059年规定的。但实际操作是1389年11月2日以来,64位当选者,无一不是红衣主教。(1378年,教皇Urban VI当选,他此前只是大主教(archbishop),而非红衣主教,当时选举状况非常混乱……)此前,1059到1389年,47位选出的教皇里,多达11人不是红衣主教。

而红衣主教最低的年龄要求是35岁——在当代,这也是可望不可及的,除非教皇对你青睐有加,力排众议(这种破格拔擢叫waiver,汉译“豁免晋牧”)。1400年以来,最年轻的教皇当数1513年登位的37岁的Leo X;第二年轻的是Clement VII,45岁,他是Leo X的亲戚……现代,截止2009年,最年轻的红衣主教是匈牙利的Peter Erdo,生于1952年。不知他仍保持纪录至今否。古代,这项纪录是意大利大名鼎鼎的美蒂奇(de' Medici)家族成员保持的,13岁就靠老爹的权势,被亲戚、教皇Innocent VIII任命为初级的红衣主教:枢机执事(cardinal deacon),且秘不发“喜”——此君,还是Leo X。另有一些人,他们在某年晋升为红衣主教,但在很多年后,才公诸于世,譬如名噪一时的上海教区主教龚品梅,于1979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cardinal priest),但教皇将此事“默存心中”,到1991年才宣布。

谁有资格选举教皇

选举教皇的大任,降于俗称“红衣主教团”的枢机团(the Cardinal College)。根据《天主教法典》第350条,红衣主教团里,所有枢机分三级(order):主教(episcopal)、司铎(presbyteral)、执事(diaconal)。所有,我们说的“红衣主教”一定是枢机,但不一定是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团也负责在教宗宝座空缺期间,处理教廷的日常紧要事务。

注意,并不是健在的所有红衣主教都有选举资格。1996年2月22日颁布的教廷宪法Universi Dominici Gregis(简称UDG,英文意思是the Lord’s whole flock,“主的全体子民”)规定,在现任教皇去世或退位当日,年满80周岁的红衣主教,无资格选举教皇——但有资格当选教皇。教会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年龄上限。前任教皇Benedict XVI在2005年当选时,已78岁。比他当选年龄更大的是Alexander VIII,1689年当选时79岁。刚选出的Francis I是76岁。

选举教皇的流程
 
一、有权投票的红衣主教们汇聚梵蒂冈,形成一个选举团(conclave),每人均须发誓守秘。本次教皇选举,这个枢机选举团的最大人数是120。

二、首先是预检(pre-scrutiny)。从选举团中,选出若干选举干事(electoral administrative officer),然后分发选票。在投票祭坛前,若干计票员(scrutineer)将收集统计选票。另有医护员(infirmarer),他们负责收取(如有)生病者的投票。最后会由监票员(reviser)们检查每一张选票以及计票员写在选票上的附言。

三、投票(scrutiny)开始。按照资历,红衣主教们填完选票,逐个来到计票员所立的祭坛前。坛中置一容器,上覆一盘,票即投入其中,同时须朗声起誓,誓词是拉丁语的,英译为:I call as my witness Christ the Lord who will be my judge, that my vote is given to the one before God I think should be elected.(奉请我的见证者主基督作审我的判官,我谨此声明:选票投给了神驾前的那个人,他乃我意中应当选者。)所有选票混在一起,开始唱票。每票唱完,都用钉穿过票面所印Eligo(“我选……”)处,钉在一根绳子上。全部唱完,将这根绳子两头扎起,置于他处。

四、最后是核计(post-scrutiny),凡有候选人得票超过三分之二,即视为当选。如果无人当选,则连日重复“预检”和“投票”两过程,上午两次,下午两次,直到选出教皇(这是前代教皇Benedict XVI在2007年修订后的规则)。2007年之前施行的旧规则是波兰籍教皇John Paul II在1996年制定的:如果连续12天预检、投票均告无果,则从第13天起,第一位赢得简单多数票的候选人即可当选。

五、选票都在累弯米开朗基罗之腰的西斯廷礼拜堂(the Sistine Chapel)一壁炉内焚烧销毁。如果焚票的黑烟从烟囱里冒出,即向在圣伯多禄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广场上等候的信众表明:本轮选票,未选出教皇。如果是白烟,则昭示天下:教皇已选出。冒烟很重要,能及时避免一些混乱纠纷,实在是这里面牵涉的利益太深太广。

六、教皇选出后,主持选举者会请示当选者的意见:您是否愿意担任教皇?如果愿意,再询问他希望以什么样的尊号出任教皇。最近三任分别是John Paul II(若望·保禄二世)、Benedict XVI(本笃十六世)、Francis I(方济各)。取什么尊号,和当选者对教内先贤的崇拜有直接关系。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选举团中最年长的红衣主教,首先走上大教堂的阳台,向世界宣布:Habemus Papam(我们又有教皇了)!新任教皇随后在这里做第一次公众讲话,祝福信众。该过程在著名电影《教父》(The Godfather)里有很细致的表现。

* 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How to elect a Pope: Assuming the papacy" <http://communities.washingtontimes.com/neighborhood/making-waves-hawaii-perspective-washington-politic/2013/feb/11/pope-benedict-xvi-resigns/>

(2) "How to elect a Pope" <http://www.stuff.co.nz/world/europe/8290842/How-to-elect-a-Pope>

(3) "The Minimum Age to be a Pope" by Anura Guruge

This is in response to a recent query.

The minimum age to be pope is probably 25, that being the minimum age to be a Catholic priest or deacon, but that needs to be qualified and justified.

Contrary to what some believe current Canon Law [i.e., the 1983 code] does not address this, or for that matter any other eligibility criteria as to who could be elected pope. Canon 349, under the chapter “The Cardinals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 is in reality the only canon that even touches upon papal eligibility. It basically states that the cardinals of the Church make up a special [i.e., exclusive] college that has the prerogative to elect the pope — which, however, will be done per the ‘norm of special law’ [i.e., one that is not included in the canons].

Some Essential Background
By inference, as well as practice, the ‘special law’ that governs papal elections is specified by apostolic constitutions and papal edicts. John Paul II’s, February 22, 1996 apostolic constitution, Universi Dominici Gregis (the Lord’s whole flock), modified by Benedict XVI’sJune 11, 2007 Motu proprio (‘an edict’) that ratified the need for a two third majority for election at all times, constitute the current ‘standing orders’ for the next conclave — and hence the next election.

John Paul II’s constitution, though it states that the electors will be cardinals under the age of 80, does not, in anyway, address who should or could be considered for election. The last papal edict that addressed papal eligibility was Nicholas II’s In Nomine Domini papal bull of 1059. This stated that the electors (just the cardinal bishops at that juncture) should make their choice from within the Roman church [i.e., Roman cardinal priests and deacons] — but could chose from ‘another church’ if a suitable candidate could not be found from within the Roman church. This essentially reinforced a decree from a 769 Roman synod that mandated that only cardinal priests and cardinal deacons [i.e., clerics associated with the Roman churches] were eligible to be pope — albeit with the proviso that a cleric from outside Rome could be elected, if necessary.

Between 1059 and 1389, 11 of the 47 popes elected were not cardinals. Urban VI, a one time curialist in Avignon [France] and then an archbishop in Italy, elected in 1378 following a very disorderly conclave, has been the last non-cardinal to be pope.

Since November 2, 1389 all 63 of the popes elected, without exception, have been cardinals.The next pope will, indubitably, be chosen from among the cardinals — that serving as the baseline for my papabili list for 2009.

Age Limit for a Priest, Bishop or Cardinal
Canon 378, to do with ‘Bishops,’ states that one must be at least 35 years old to be considered as a bishop. The pope is most definitely the Bishop of Rome. So one could use this 35 year requirement as the minimum age to be a pope.

But then again we have canon 439 that was discussed at the start. The Bishop of Rome, i.e., the pope, is the only bishop that is chosen by cardinals, via a secret ballot, meeting in conclave — per a ‘special law.’ There is also Canon 377 that states that bishops are appointed, or their lawful elections are confirmed, by the pope. These factors could be interpreted to mean that the pope, though certainly the Bishop of Rome, is not subject to Canon 378.

So we are back to the Nicholas II’s 1059 bull and the inarguable fact that for the last 600 years, without fail, the cardinal electors have always elected one from within their ranks as pope.

Since 1917 canon law has required that only men that have been ordained at least to the order of a priesthood may be created a cardinal by the pope. Canon 1031 requires one to have reached 25 years in age in order to be ordained as a priest. So since 1917, one needed to be at least 25 in order to be created a cardinal (in marked contrast to Leo X, the second son of the famed Florentine Lorenzo ‘il Magnifico’ de’ Medici who was created a cardinal, at his father’s behest, at the age of 13, in March 1489 — albeit in pectore [i.e., undisclosed to the public]). Yes,in theory, the pope who has near infinite powers in such matters could probably make an exception if he really wanted to create a cardinal that was younger than 25. But this is improbable, at least in the current era.

Since an April 15, 1962 Motu proprio by John XXIII, it has also been a requirement that all cardinals be consecrated as bishops (if they are not already bishops) — unless an explicit waiver is granted by the pope (typically on the grounds of advanced age). This is now incorporated within canon 351, which in part states that those that are not yet bishops must receive episcopal consecration. [It does not state that they at that juncture need to meet the prerequisites stated for being a bishop. If there was that implication, one assumes it would have been alluded to at some point within the canons.] Plus there is the waiver — which has been used a number of times. So this means that one does not, at least in theory, have to meet the 35 year limit associated with being a bishop in order to be created a cardinal — if a pope so wishes.

Hence, why we are back to 25 again.

The Facts
The youngest cardinal at present is Hungary’s Peter Erdo — who was born on June 25, 1952 (57 years).

The next youngest, at 59, is the French Philippe Xavier Barbarin — #6 on my 2009 papabili list.

The youngest pope elected since 1400 was Leo X (the 13 year old cardinal), at the age of 37, in 1513.

The second youngest, since 1400, happens to be Leo X’s cousin Clement VII, one pope later, at the age of 45. [So there is a 8 yea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youngest and the second youngest.]

There have been four other popes, since 1400, who were elected prior to turning 50.

The average age of the 62 popes elected since 1400 is 62.39 years.

One of the youngest popes ever was probably John (‘Octavian’) XII, the illegitimate son of Alberic II who ruled Rome from 932 to 954. Alberic, on his deathbed, coerced influential Romans to promise that they would make sure his son, Octavian, would succeed him as the ruler of Rome and also be appointed the next pope. Octavian became John XII [his step-uncle having been John XI] in December 955 when Agapetus II died. John was supposed to have been around 18 years of age at that point. The infamous Benedict IX, who served an unprecedented three terms as pope, was also quite young when first elected in October 1032. He was the last layman to be elected pope. Though there are those that claim that he was but a teenager when elected in reality he was probably in his twenties.

John Paul II was 58 when elected. The 20th youngest pope since 1400. He was the youngest since June 1846 when Pius IX was elected at the age of 54.

The current pope, Benedict XVI, at 78 years and 3 days was the 5th oldest pope elected since 1400. One has to go back to 1689 to find a pope who was older than 78 at the time of election, that being Alexander VIII who was 79. This Alexander and Clement X, both in their 79th year, being the oldest to be elected — since 1400. Hope this answered the question.

Thank you.